麒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麒麟,亦作勾陳、騏驎,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是建馬的後代,其祖先為應龍。

... 常與龍馬混淆。

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徵祥瑞,公獸為麒,母獸為麟,據說能活兩千年。

性情 ... 麒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的主題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

關於與「麒麟」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麒麟(消歧義)」。

麒麟《三才圖會》中的麒麟畫像中文名稱正體麒麟簡體麒麟注音符號ㄑ|ˊ ㄌ|ㄣˊ漢語拼音Qílín威妥瑪拼音Ch'i2-lin2日文名稱日文漢字麒麟平假名きりん羅馬字kirin韓文名稱諺文기린韓文漢字麒麟文觀部式girin馬賴式kirin越南文名稱(?)國語字kỳlân漢喃文麒麟琉球語名稱琉球漢字麒麟琉球國字頭チリン[1]拉丁化chirin其他名稱泉漳片白話字kî-lîn 麒麟,亦作勾陳[2]、騏驎,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是建馬的後代,其祖先為應龍。

[3]常與龍馬混淆。

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徵祥瑞,公獸為麒,母獸為麟,據說能活兩千年。

性情溫和,身上雖有可攻擊敵人的武器,但不傷人畜,不踐踏昆蟲花草,故稱為仁獸。

[4] 麒麟的首似龍,形比鹿,足如馬,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紋,腹部有黃色毛,口能吐火,聲音如雷。

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才會出現,所以被稱為瑞獸。

漢許慎《說文解字》:「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

」《春秋感精符》:「麟一角,明海內共一主也。

王者不剮胎,不剖卵,則出於郊。

」;《文選·劉琨》:「一角之獸,連理之木,以為休徵者,蓋有百數。

」 據香港歷史文化學者葉德平先生說,中國民間信仰中,有所謂「四靈」之說。

《禮記・禮運》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牠格外受客家人的重視,在節日慶典之中,常常看到牠的身影。

麒麟與龍、鳳一樣,都是人們虛擬出來的瑞獸,被賦予美麗的想像。

傳說的麒麟是十分溫馴和善的,不會傷害生靈,甚至連草木也不會折斷,堪稱「仁獸」(《說文解字・麒》),故格外受到以耕讀為務的客家人所崇拜。

[5] 目次 1《詩經》的麒麟 2歷史 3文化 4麒麟與舞麒麟 5麒麟套 6麒麟與長頸鹿 7圖片 8注釋 9相關影視作品 10相關詞條 11延伸閱讀 《詩經》的麒麟[編輯] 《詩經・周南・麟之趾》描述了這隻瑞獸: 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於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於嗟麟兮。

〈麟之趾〉是《詩經》中的名篇,而《詩經》則是周代的作品,距離現今有二千多年時間。

〈麟之趾〉分別描述了麒麟的三個身體部分:「趾」、「定」、「角」。

「趾」,即是牠的蹄;「定」,是「頂」的假借字,指是牠的額頭;「角」,即是牠頂上的角。

從〈麟之趾〉對麒麟身體各個部分的書寫,可以推想當時人們對麒麟的想像:牠四肢帶蹄、頂上長有角兒。

雖然麒麟此時的形象仍然很模糊,但這些身體特徵卻是日後麒麟必然具有的特徵,是後世麒麟形象的基礎。

南宋閩人嚴粲在《詩輯》中進一步發揮想像,把麒麟的形象更具體地描寫為: 「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是其仁也」; 「有額者宜抵,唯麟之額,可以抵而不抵,公室子孫,其傳彌遠而信厚不替也」;「有角者宜觸,唯麟之角,可以觸而不觸」 《莊子》「怒則分背相踶」;踶,就是指烈性的馬用後蹄踢擊。

根據嚴粲的形容,麒麟跟馬匹一樣,能以後蹄踢擊敵人;不過,他補充道,麒麟天性仁慈,可以「踶」卻不會「踶」他人。

同樣地,嚴粲認為麒麟雖然有「額」、有「角」,卻不會去「抵」、「觸」(攻擊)他人。

〈麟之趾〉中的麒麟,擁有一個正面的形象。

嚴粲在《詩經・麟之趾》的基礎上,進一步把麒麟的形象具體地描畫出來,而麒麟更被描繪為擁有武備而不會主動攻擊他人,正如後來清代段玉裁所說:「(麒麟)含仁懷義」。

[6] 歷史[編輯] 甲骨刻辭的「小臣牆刻辭」[7]內容為戰爭「獲白麟」的記錄。

[8] 麒麟最早的記載為《春秋經》哀公十四年的「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

」《漢書·武帝紀》謂:「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作《白麟之歌》。

」《晉書·武帝紀》說:「五年,春正月,虜帥樹機能攻陷涼州,乙丑,使討虜護軍武威太守馬隆擊之,二月甲午,白麟見於平原。

」 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裏「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係衰周而素王」。

[9]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10],並表示「吾道窮矣」。

[11]孔子曾寫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

」[12],後世古琴曲中有《獲麟操》,傳為孔子所作以悼念此事。

[13]。

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徵。

[14] 文化[編輯] 三峽行修宮麒麟鎮門獸 據傳孔子出生時有麒麟顯現,所以民間認為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使家族興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也把傑出的兒童稱為「麒麟兒」、「麟兒」。

此後,民間慢慢出現「麒麟送子圖」之作。

作為木板畫,上刻對聯「天上麒麟子,地上狀元郎」」,以此為佳兆。

民間普遍認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

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見徐卿二子多絕奇。

感應吉夢相追隨。

孔子釋氏親抱送,並是天上麒麟兒。

」 麒麟一稱為龍之子,屬龍族,瑞獸,與龍鳳龜合稱為四靈[15],因此麒麟圖案常作為吉祥,仁愛之符號,被中國古代各朝朝政常採用。

史載漢宣帝在未央宮建有麒麟閣,繪功臣圖像,以表嘉獎和向天下昭示其愛才之心。

《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公、侯、駙馬、伯以麒麟作為補服圖案。

故稱一品麒麟。

清朝時,武職官員一品的補子徽飾為麒麟。

「麟止」是指絕筆,元狩元年(前122年)冬十月漢武帝至雍(今陝西鳳翔)獲白麟,一角而五趾[16],作《白麟之歌》[17],司馬遷作《史記》於此處止筆。

《史記·太史公自序》:「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

」[18] 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製成各種飾物送給未成年的兒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曹雪芹《紅樓夢》一書中的第三十一回和三十二回,大篇幅寫「因麒麟伏白首雙星」,這裡的麒麟不僅是史湘雲的護身符,也是暗示她婚配的一件信物。

黃梅戲《女駙馬》中,一對玉麒麟也是代表愛情的見證。

女主人翁與男主人翁受阻於女方父母的決定,女主人翁交於男主人翁一隻玉麒麟,發誓「生生死死不變心,清風明月作見證,分開一對玉麒麟,這隻麒麟交於你,這隻麒麟留在身,麒麟成雙人成對,散心兩意天地不容」。

等到雙方衝破重重阻撓,有情人終成眷屬,「麒麟成雙人成對,並蒂花開萬年紅」,大喜之夜雙方麒麟終於成對。

麒麟與舞麒麟[編輯] 麒麟是中國傳說中的生物,與鳳、龜、龍並稱「四靈」(《禮記‧禮運》),常與天之四靈一說混淆。

傳說的麒麟十分馴良,不傷人畜,堪稱「仁獸」。

每當過年過節,客家人總愛舞動麒麟,期望麒麟能為他們帶來福氣。

自康熙復界以後,麒麟舞隨原居於粵北、江西一帶的客家人南遷到香港。

這一項植根香港逾三百年的非遺項目就是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

坑口客家麒麟源自唐代中原地區的「麒麟狂舞」,是慶賀節日、豐年的活動,寄寓了老百姓對盛世祥和的嚮往,故民間有歌謠說道:「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

[19] 麒麟套[編輯] 香港歷史文化學者葉德平博士指出:「關於麒麟套,有些人認為是麒麟舞音樂的調;但按考證,應該是指麒麟舞的套路。

它的伴奏音樂一般是由鼓、鑼、鈸三種樂器合奏而成。

客家麒麟舞隨客家人移民坑口後,慢慢結合了本地傳統音樂和武術,發展出極具坑口特色的麒麟舞套路。

坑口麒麟舞套路,動作頗為精細,分別有出洞、繞頭、耍尾、尋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書、遊花園、回洞等動作。

而其中的「吐玉書」更蘊含「麒麟吐玉書」的寓意─傳說在孔子降生的那晚,麒麟悄悄降臨孔府,並吐出玉書。

自此,「麒麟吐玉書」就代表了早生貴子的祝福。

話說回來,麒麟舞套路的設計就是為了演活傳說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

當然,輾轉流傳至今,各條村落的麒麟套路都略有不同了。

」葉德平:〈物阜民豐瑞獸來——漫談客家麒麟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麒麟與長頸鹿[編輯] 清代陳璋根據明代沈度原作瑞應麒麟圖臨摹而成的《榜葛剌進麒麟圖》。

原作描繪鄭和在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由孟加剌帶來的長頸鹿。

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隻東非進貢的長頸鹿回燕京稱是麒麟。

[20]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示自己施政的功績。

當時碰巧索馬利亞語中長頸鹿叫giri,「麒麟」即作為giri的音譯。

時至今日,日本及韓國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閩南語使用者也將「長頸鹿」稱作「麒麟鹿」(另有呼「長頷鹿」、「長頭鹿仔」)。

有一說古人所說麒麟,實際上就是梅花鹿。

雄為麒、雌為麟,合稱麒麟,梅花鹿雌雄差異比較大,雄性體型更大,頭上有角。

而古書中描述的「白麟」,就是白化的雌性梅花鹿。

圖片[編輯] 刻在鐵影壁上的麒麟 北京故宮中延暉殿前的麒麟 注釋[編輯] ^存档副本.[2013-09-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3).  ^《易冒》:「勾陳之象,實名麒麟,位居中央,權司戊日。

蓋仁獸而以土德為治也。

」 ^《淮南子·墬形訓》:「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

」 ^何法《徵祥記》:「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

……許雲仁獸,用公羊說,以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也。

」 ^葉德平、邱逸:《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頁122-146。

^葉德平、邱逸:《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頁122-146。

^《甲骨文合集》,編號36481正、反 ^殷墟發現的一個刻在牛肋骨上的長篇記事刻辭,後來被稱為小臣牆刻辭。

小臣牆刻辭記載征伐危方,抓獲「白麟」。

1955年胡厚宣在《甲骨續存》序說:「其時代當屬於帝乙帝辛,在十幾萬片甲骨文字之中,這是最重要的一條殷末戰爭史料,即在周金文中,亦唯有小盂鼎銘可以仿佛似之。

」 ^《拾遺記》 ^《孔子家語》卷四:「麒之至,為明君也,出其非時,而害吾,是以傷焉。

」 ^《春秋公羊傳》:「麟者,仁獸也。

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

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

』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試面,涕沾袍。

……孔子曰:『吾道窮矣」何休注曰:「麟者,太平之符,聖人之類。

時得麟而死,此亦太告夫子將沒之徵。

故云爾。

」(《春秋公羊傳註疏》卷二八「哀十四年」) ^《孔叢子》 ^孔門弦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鳳凰國學 ^參見《春秋》,《聖跡圖》。

^《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 ^王充《論衡·講瑞》:「武帝之時,西廵狩得白驎,一角而五趾。

」 ^《漢書·武帝紀》 ^一說麟止是指「鑄金」之事,《索隱》服虔云:「武帝至雍獲白麟,而鑄金作麟足形,故云『麟止』。

遷作史記止於此,猶春秋終於獲麟然也。

」 ^葉德平〈物阜民豐瑞獸來─漫談客家麒麟舞〉.[2017-03-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5).  ^《明史·榜葛剌傳》:「永樂六年,其王靄牙思丁遣使來朝,貢方物,齎賜有差。

七年,其使凡再至,攜從者二百三十餘人。

帝方招徠絕域,頒賜甚厚。

自是比年入貢。

十年,貢使將至,遣官宴之於鎮江。

既將事,使者告其王之喪,遣官往祭,封次子賽勿丁為王。

十二年,嗣王遣使奉表來謝,貢麒麟及名馬方物。

」 相關影視作品[編輯] 2020年電視劇《麒麟來了》。

2021年電影《尚氣與十環幫傳奇》中也有麒麟登場。

相關詞條[編輯] 獬豸 甪端 四不像 長頸鹿 中南大羚 板齒犀 獨角獸 舞麒麟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編輯]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麒麟部》,出自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麒麟(分類) 閱論編龍生九子李東陽《懷麓堂集》1.囚牛-2.睚眥-3.嘲風-4.蒲牢-5.狻猊-6.贔屭-7.狴犴-8.負屭-9.螭吻楊慎《升庵外集》1.贔屭-2.螭吻-3.蒲牢-4.狴犴-5.饕餮-6.𧈢𧏡-7.睚眥-8.金猊-9.椒圖其他螭首-麒麟-望天吼-貔貅-龍馬-虭蛥-鰲魚-獸𧉚-金吾-螭虎-𧖣𧊲-憲章-徙牢-蟋蜴-蚵蛉 閱論編中國漢族神話主題 創世神話 占卜 民間宗教 宗教 漢族神話人物 妖怪 天 主要人物 先秦 昊天上帝 女媧 西王母 后土 神農 伏羲 三皇五帝 蚩尤 社神 嫦娥 后羿 精衛 夸父 女魃 瑤姬 倉頡 東漢 盤古 九天玄女 太上老君 四海龍王 宋 玉帝 中壇元帥 明 玄壇真君 八仙 主要生物 龍 玄武 青龍 白虎 朱雀 麒麟 鳳凰 石獅子 貔貅 年獸 獬豸 狐狸精 主要地方 紫微垣 扶桑 蓬萊 天堂 黃泉 地獄 幽冥 崑崙山 桃花源 瀛洲 方丈 海外三十六國 典籍上古體系 《山海經》 《尚書》 《淮南子》 《易經》 《楚辭》 《詩經》 《穆天子傳》 《禮記》 《水經注》 《路史》 《史記》 《左傳》 《國語》 《竹書紀年》 《呂氏春秋》 《帝王世紀》 道教體系參見此模板民間體系 晉 《搜神記》 《拾遺記》 《神異經》 《博物志》 《桃花源記》 《漢武帝內傳》 唐 《寶蓮燈》 宋 《太平廣記》 《白蛇傳》 明 《黑暗傳》 《西遊記》 《東遊記》 《封神演義》 清 《聊齋志異》 《紅樓夢》 《子不語》 《閱微草堂筆記》 《鏡花緣》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麒麟&oldid=68567417」 分類:中國傳說生物靈獸神話傳說中的鹿隱藏分類:含有明確引用中文的條目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含有中文的條目含有日語的條目含有朝鮮語的條目含有越南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বাংলাCatalà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فارسیFrançais客家語/Hak-kâ-ngî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ShqipSvenska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