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專輯04. 書寫、歷史與不朽|黎子元 - 香港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昆德拉根據當代影像文化的範式,重構出不朽的文學家歌德與不朽的戰略家拿破崙會面時,倘若被攝影師包圍會是甚麼樣子。

港聞娛樂生活科技國際經濟觀點體育女生熱話中國好食玩飛社區藝文格物影像更多服務登入港聞社會新聞突發偵查政情深度香港經濟天氣娛樂即時娛樂電影眾樂迷生活健康教煮親子寵物職場好生活網購攻略科技實用教學數碼生活遊戲動漫國際即時國際環球趣聞國際分析世界專題經濟財經快訊宏觀解讀地產樓市專題人訪觀點社論01觀點周報體育即時體育跑步Jumper武備志女生知性女生穿搭筆記談情說性美容手帳熱話熱爆話題開罐研數所中國即時中國大國小事藝文中國中國觀察台灣新聞好食玩飛食玩買旅遊社區社區專題18區新聞隱形香港社區伙伴藝文格物一物形而藝文哲學第二身扭耳仔影像紀實動感影像熱話攝影界請先登入享受更多會員獨家優惠及功能!登入新聞總覽港聞娛樂生活科技國際經濟觀點體育女生熱話中國好食玩飛社區藝文格物影像其他服務訂閱《香港01》周報哲學米蘭・昆德拉專輯04.書寫、歷史與不朽|黎子元米蘭・昆德拉專輯04.書寫、歷史與不朽|黎子元藝文格物哲學哲學米蘭・昆德拉專輯04.書寫、歷史與不朽|黎子元撰文:黎子元出版:2019-05-2317:38更新:2019-05-2317:39作者|黎子元 一個邁向不朽的場景如何被表述(articulate),從而進入人們的記憶? 在歌德的時代,靠的是繪畫,當然,更主要靠文字書寫,那是依然由書寫文化佔據主導的十八、十九世紀。

如果歌德的時代就有攝錄機器,就有影像傳媒呢?昆德拉根據當代影像文化的範式,重構出不朽的文學家歌德與不朽的戰略家拿破崙會面時,倘若被攝影師包圍會是甚麼樣子。

 點擊圖集閱讀《不朽》精選段落書寫文化與影像文化,由兩種截然不同的表述技術構造出兩個體系(universes,各自有其時間與空間):前者以敘述技術形成話語體系(神話、史詩、文學、歷史、理論、思想體系),後者以演算技術形成技術影像體系(以裝置的、電子的、數碼的、控制論的,區別於繪畫等傳統的影像)。

那麼,不朽是如何被書寫文化和影像文化表述的呢?  在書寫文化,不朽由敘述來表述,例如:   ●凱撒跨過了盧比孔河 ●戴卓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前跌跤 ●大紅腸發瘋了,還咬了我(「大紅腸」是貝蒂娜對歌德夫人的戲稱) 敘述通過語言文字被書寫下來,這是一個將具體的三维的事態抽象成概念的單維度的文本的過程。

書寫文化中的不朽,意味著以對於不朽形象的敘述來替代不朽形象本身。

這種抽象和替代,還不僅僅是對具體事態的化約、對真實細節的刪減,更是藉助語言本身的理性規則(logos)來為不朽確立其權威。

語言即是律法。

律法替不朽正名。

一個形象經由語言文字書寫下來,它的不朽便真正成立了。

關於書寫、歷史與不朽的關聯還需作進一步闡明。

 某個不朽的場景(不論它是莊嚴的不朽還是可笑的不朽),經由語言文字的敘述,被編寫成橫向延展的符碼鏈,書寫和閱讀這些符碼鏈則建構出歷時的、線性的、不間斷的、不可逆轉的進程。

對此進程的感知與習慣,便培養出單線程的時間經驗,一種歷史的意識。

這種意識由前歷史的混沌中脫身,人類歷史隨即誕生。

也就是說,歷史的出現不在於文獻本身,而在於書寫活動的開始。

一段敘述之所以成為不朽,是由於人們具備歷史意識。

 昆德拉的捷克同胞、出生在布拉格、同樣遠走他鄉的媒體理論家傅拉瑟(Vilém Flusser,1920–1991)就認為,線性的歷史及時間意識都是由書寫所造就:「隨著書寫的發明,歷史開始了,不是因為書寫牢牢地控制著過程,而是因為它把場景轉換成過程:它產生了歷史意識( Withtheinventionofwriting,historybegins,notbecausewritingkeepsafirmholdonprocesses,butbecauseittransformsscenesintoprocesses:itgenerateshistoricalconsciousness. )。

」( Vilém Flusser, Writings, (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2002),39. ) 傅拉瑟於1985年出版其重要理論著作《進入技術影像體系(IntotheUniverseofTechnicalImages)》,這與昆德拉寫作小說《不朽》的時間相當接近(小說於1990年出版)。

那時候影像文化佔據主導地位已成大勢所趨。

如果說昆德拉在小說中以形象學及時把握住了影像文化當道的時代特質,傅拉瑟的技術影像理論則帶有前瞻性,到了二十一世紀第三個十年即將開啟之時,仍極富參考價值。

 那麼,昆德拉如何看待不朽在書寫文化中和在影像文化中的差別呢?他寫道:點擊圖集閱讀《不朽》精選段落昆德拉是對的。

他敏銳地指出了不朽的本質:不朽總是他人眼中的不朽。

因此,哪怕攝錄機器還未發明,這種他人的眼光已然存在。

是攝影機的鏡頭將他人的眼光物質化了。

同樣地,不論是書寫,還是影像,都是對不朽的表述,或者說都作為不朽的媒介載體,並沒有不同。

對此傅拉瑟也會同意,他寫道:「技術影像是服務於人類不朽的資訊庫(technicalimagesarereservoirsofinformationthatserveourimmortality)。

」(Vilém Flusser, IntotheUniverseofTechnicalImages, (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2011),18. ) 然而,在技術影像的時代,不朽的性質實際上是改變了。

大概由於昆德拉的思考錨定在兩個文化的主導權更迭的過渡時期,他對於書寫文化和影像文化的根本差異及其帶來的深遠影響仍欠缺更進一步審度。

在這一點上,傅拉瑟比他走得更遠。

  傅拉瑟通過對人類文化史作大尺度的梳理,顯示了發生於四千年前的書寫文化在二十世紀下半期的加速沒落,與此同時,人類社會進入了技術影像體系,歷史步入終結:由於單線程的歷史意識在書寫活動中形成,隨著書寫活動沒落,歷史意識也註定湮滅退化、蕩然無存。

對於傅拉瑟的論點,昆德拉的思考也可作為參照。

他也認同:思想體系屬於歷史,影像文化的統治則始於歷史終結。

  那麽談論不朽還有甚麼意義呢,倘若歷史意識業已消亡?   原著文本:《不朽》,米蘭・昆德拉著,王振孫、鄭克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出版.參考文獻:Vilém Flusser, IntotheUniverseofTechnicalImages, (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2011). 炎夏將至,閱讀讓人頭腦清涼!總有一些時常聽到的作家與名著,以往卻來不及好好閱讀。

在這個夏天,和01哲學編輯一起讀讀看吧。

我們為你準備了【原著選段+哲理小文】的閱讀公式,每次用5分鐘,領略原著精髓,跟隨01哲學編輯延伸思考,快來試試。

首先為大家帶來的是米蘭・昆德拉專輯,敬請關注。

米蘭・昆德拉專輯01.死亡與不朽是難分難捨的一對|黎子元米蘭・昆德拉專輯02.不朽的是形象而不是個人|黎子元米蘭・昆德拉專輯03.形象學,被損害的不朽|黎子元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app.link/cTGh7iIcxP文學Dialectica當代哲學專欄後現代主義媒體理論歌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