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所有證據,不可篡改,所有司法體系,無法徇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區塊鏈,無疑是目前FinTech領域最火的技術。

中國的玩家,緊隨世界潮流,已嘗試在金融、供應鏈等領域落地區塊鏈技術。

而另一個想像力,則是法律界的證據存證領域。

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世界:網絡上說過的話,都可以作為呈堂供證;所有的證據,再不可篡改;所有的司法體系,都無法徇私……

實際上,一群人正嘗試用技術手段,來挽救網際網路時代的契約精神。

我們離那個司法公正、有證可尋的世界,興許不太遙遠。

1網際網路時代的取證

法律需要強邏輯的信任鏈條,任何一個鏈條斷裂,就將功虧一簣。

一場官司的輸贏,說到底,就是證據之爭。

因此,獲得、保存證據,一直是司法體系的「痛點」。

網際網路時代,許多交流、交易都在網絡完成,「證據」變成了電子數據,變得更容易複製、修改、刪除。

這意味著,電子數據存儲難度大,司法鑑定成本高。

電子存證的漏洞,在網際網路金融的領域,被利用得淋漓盡致。

以網貸行業為例,一些P2P平台給用戶的「電子合同」只是一份Word文檔,沒有簽名蓋章,在法律上,毫無效力。

因此,一旦平台出現兌付問題,投資用戶幾乎毫無對策。

面對「電子存證」的法律需求,市面開始出現線上電子合同、電子存證和線下司法鑑定等,一系列法律服務。

「法大大」,也是玩家之一。

一開始,所有的數據存儲,都集中在法大大的中心,也分散在一些司法鑑定機構。

但只要是「中心化存儲」,就會面臨兩個問題:來自外部「黑客攻擊」的隱患,內部從業人員道德風險。

為此,法大大自建了一套安全系統;近日,又引入了區塊鏈技術,為整個體系,增強了一層防衛。

2區塊鏈+數據存證

內外交困的中心化存儲,幾乎是所有數據存儲的通病。

在一絲不苟的法律面前,證據鏈條,則如同司法公正的基石。

在國外,已有區塊鏈在數據存證領域的嘗試。

最早的探索者,是2012年的存在性證明(Proof of existence)項目,藉助比特幣區塊鏈實現數據存證。

比如,如果用戶想將數據存證,只需要兩步:打開Proof of existence項目官網,將本地文件拖入瀏覽器。

隨後Proof of existence項目也要做兩步:首先在本地瀏覽器內,將文件進行摘要計算,獲得此文件的哈希值;然後,通過交易,將哈希值寫入比特幣的區塊鏈,公開保存。

哈希值,被譽為是數據指紋,通過算法,將文件生成二進位數值,也就是說,給了文件一個唯一的」ID」身份證。

這樣,保護了用戶的隱私,一旦原始文件被篡改,通過比對哈希值,可以輕鬆發現。

如今,國內玩家也開始嘗試。

Onchain、法大大、微軟,三方近日聯合發起的「法鏈」聯盟,用於數據存證。

與Proof of existence項目一樣,「法鏈」也需要兩個步驟:

首先,將電子合同進行摘要計算,計算生成此文件的數字指紋Hash值,哈希值不可反算,也就是對合同本身的內容、數據保密。

然後,電子合同的簽署時間、簽署主體、文件哈希值等電子合同的數字指紋信息,會廣播到「法鏈」所有成員的各自節點上,信息一經存儲,永不可篡改。

但是,與Proof of existence項目不同的是,「法鏈」並沒有採用比特幣的區塊鏈,而是自建了一個開源的區塊鏈系統。

Onchain首席架構師李俊對一本財經記者表示,啟用新鏈的原因,一方面,由於比特幣區塊鏈是為數字貨幣打造的,架構本身而言並不是特別適合做數字資產;另一方面,比特幣區塊鏈的「核心權力」並不在中國手中,不僅不能給法鏈聯盟的參與者信任感,也會限制未來的業務或生態。

最為關鍵的是,比特幣10分鐘一次的交易確認,速度太慢,不適合大規模的數據存證。

法鏈的底層區塊鏈技術,來自Onchain,Onchain團隊開發了國內首個區塊鏈項目小蟻,已經積累了兩年,模式基本跑通。

「法鏈」目前是幾方發起的聯盟鏈,未來,會邀請司法鑑定機構、司法從業人員、院校、協會等加入「節點」,同時進行數據存儲。

3數字資產的想像力

法律證據的保存,只是數據存證極小的一部分。

電子合同、智慧財產權和文字、圖片、音像等數字資產,也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保護。

比如,早期需要證明文章是自己的,需要通過郵政,將文章寄給各種出版社,郵件上的「郵戳」,就是證明。

如今,網際網路上有大量發表的文字、圖片、視頻,版權保護更加困難:不僅有大量未登記的版權,而且一旦侵權,維權取證難。

區塊鏈技術可以改善這一困境。

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通過網絡,將版權資訊寫入區塊鏈。

信息一經寫入,便自動生成時間戳,永久封存,無法篡改。

國外的Mediachain等公司,正試圖將區塊鏈技術落地在網絡版權存儲和交易場景。

不過,區塊鏈技術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盜版問題,但在需要證明和鑑別的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

這在金融領域,也是天方夜譚般神奇的想像力。

在未來,資產不僅可以證券化,甚至可以數字化。

比如一套房子,可以估算其價值後,形成「ID」,直接在區塊鏈上進行抵押,甚至像錢一樣流通。

數字資產,在網絡上有了唯一、不可偽造的ID,那麼,就可以證明其價值,提供了「交換和流通」的可能性。

如果所有的資產都可以數字化,價值的交換,將變得潛力無限。

這個「萬物可交換」的世界,離我們還有點遠。

目前,無論在金融還是法律領域,信任的構建,都依賴中心化的機構,比如房產證、駕照、學歷,需要房管所、車管所、教委等權威機構的介入。

這種權威鑄就的中心化「信任」,成本高,安全性低,一旦丟失,再也無法找回。

而區塊鏈,用技術,來降低信任成本。

但完全的去中心化,又存在另一個問題:數據每一次變更,都需要每個節點進行更新,相對而言,效率降低。

如果單次的數據存儲,還可以應對,類似淘寶一樣海量、碎片、高頻的存儲,一般的系統難以負荷。

目前,法大大等電子存證平台,也將接受嚴峻考驗。

電子保單數量呈現指數爆炸般的增長。

據法大大稱,目前其平台電子合同的日均簽署量10萬份以上,消費金融、網際網路保險等小額、高頻、碎片化的交易增多,對於平台而言是不小的壓力。

完全去中心化的系統,則意味著,用效率來換安全。

數字資產的藍圖太美,但在此之前,需要先找到效率和安全的平衡點。

(更多深度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一本財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