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木地理課堂——圖說地理系列 第十四節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斗自家的店

長按右邊二維碼,

識別後,

便可入店選購。

更多折扣和定製服務,

請聯繫我們

微店地址:

http://weidian.com/s/830822453?wfr=qfriend

一、理想狀況下赤道與極地間的熱力環流

圖解圖說

「冷熱不均使其動」。

假設地表性質均一,地球不自轉的情況下,在極地與赤道之間形成單圈閉合環流。

二、三圈環流

圖解圖說

「地球自轉使其偏」。

假設地表性質均一,地球自轉的情況下,形成「三圈環流」。

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的主要因素有兩個:熱力因素和動力因素;

(1)由於地面冷熱不均,引起大氣的膨脹上升,或收縮下沉,從而導致近地面形成低氣壓區或高氣壓區的原因,稱之為熱力原因。

如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

(2)由於氣流運動造成的空氣在一定區域內聚集輻合或輻散,導致氣壓發生變化的原因稱為動力原因。

在近地面氣流輻合上升,氣壓降低,或氣流輻散下沉,氣壓升高,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

三、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圖解圖說

「地球公轉使其移」。

地球公轉使太陽直射點隨季節南北移動,假設地表性質均一,氣壓帶、風帶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冬季南移,夏季北移。

對點訓練

下圖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氣壓帶的位置變化規律(圖中數字為月份與日期)。

讀圖,完成1~3題。

1.導致赤道低氣壓帶位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黃赤交角的存在

B.高低緯地區的氣壓差異

C.地球的自轉運動

D.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2.赤道低氣壓帶影響北半球的時間長於南半球的主要原因是

A.北半球的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

B.南極地區的極夜時間長於北極地區

C.北半球的夏半年時間長於南半球

D.北半球的陸地面積大於南半球

3.從圖中可看出,赤道低氣壓帶位置的變化

A.與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同步

B.滯後於太陽直射點的變化

C.與太陽直射點的變化相反

D.超前於太陽直射點的變化

答案:

1.A 【解析】氣壓帶、風帶的位置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變化而移動,而黃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轉時地軸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使得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因此導致赤道低氣壓帶位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黃赤交角的存在。

2.C 【解析】赤道低氣壓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

在春分日至秋分日之間,即北半球夏半年這段時間,地球公轉速度較慢;而秋分日至春分日之間,即北半球冬半年這段時間,地球公轉速度較快。

3.B 【解析】春分日後太陽直射點移到北半球,而圖中顯示4月初赤道低氣壓帶仍然位於南半球,說明赤道低氣壓帶的移動滯後於太陽直射點。

知識拓展

你知道哈馬丹風嗎?

哈馬丹風是發源於撒哈拉沙漠副熱帶高壓的一種地方風系。

在冬季,由於它與北大西洋高壓脊相連接,並受到歐亞大陸高壓的影響,因而成為勢力強大的風系,控制整個北非和西非,在撒哈拉東部為北風,在撒哈拉西部為東北風。

由於風來自撒哈拉沙漠,冬季浩瀚的沙漠使哈馬丹風變得冷而乾燥,西非各地一年中最低氣溫就出現在哈馬丹風盛吹之時;而到旱季末(4~5月),它又變成為強烈的乾熱風,此時也就成了西非的最熱季節,馬里、查德46℃、47℃的絕對最高氣溫紀錄就出現在這個季節。

在這種乾熱風下,只需一頓早餐工夫,洗臉的濕毛巾便可完全晾乾。

大風經常達5~6級以上,捲起地面上大量的沙塵,形成黃塵蔽日的塵暴天氣。

此時天空昏暗,能見度很低,地面水平視程往往超不過200~300米。

雨季初期持續的乾熱風天氣,常常給當地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自然災害,使莊稼幼苗大批枯死,不得不重播或改種其它作物。

北斗地理

權威考試資訊,

名師指導備考,

盡在北斗地理。

搜索微信號

或長按圖下二維碼加關注

微信號:beidoudili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公務員考試備考——常識重點

地球1、地球自身兩極略扁橢圓形,繞地軸自西向東旋轉,跟地軸垂直的是赤道面,黃道面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形成的面。地球自轉的赤道面和地球公轉的黃道面形成黃赤交角。2、公轉和自轉南、北向的線是經線:分東...

五、地球的公轉與節氣

小夥伴們,繼續學習了……下面,我們接上一節提到的,繼續學習了解地球的公轉與節氣變化的關係……照例,先來幾首有關節氣的古詩吧!「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唐代詩人杜甫的《春夜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