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間也會同類相食 或為太陽的起源提供新思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國外媒體報導,恆星誕生於由星際間氣體和塵埃構成的捲曲氣體雲中,由於自身的重力,恆星的密度會有所減小。

受角動量的保護,大部分氣體雲都位於環繞恆星周圍的物質盤上。

物質盤和恆星之間的物質輸送使得恆星迅速增大,物質輸送的方式近來成為了天文物理學的主要研究課題。

研究結果顯示,和以往的觀點所不同的是恆星的體積可能並不是穩定持續增加的,而是通過一系列暴力事件,比如明顯增光實現的。

獵戶座年輕的FU型星就是這樣的例子,它在短短一年內亮度增強了250倍,卻把這樣的高亮度保持了近一個世紀。

十年前,現就職於維也納大學天體物理系的愛德華-沃羅別夫和西安大略大學的科學家Shantanu Basu合作,提出了一種能夠解釋這種亮度增加現象的理論。

科學家認為,恆星增光可能是由年輕恆星周圍環繞的大量氣體盤引力不穩而引發的分裂導致的,隨後,大密度氣體又遷移到恆星上。

這就像是往爐中擲木,被消耗的氣體釋放出大量能量,使年輕恆星增量成百上千倍。

恆星在每個增亮階段消耗的能量,相當於地球每十天消耗的能量.此後,下一次增光可能會在幾千年後發生。

科學家愛德華-沃羅別夫把增光過程稱作「天文領域的同類相殘」,這些本可以成為火星一般的巨行星的團塊,卻被自己的恆星所吞噬。

這一理論和克洛諾斯的希臘神話故事驚人巧合,作為第一代提坦的領袖,克羅諾斯吞食了自己的孩子們。

根據這段神話傳說,他沒有成功地吞下宙斯,後來,宙斯卻終結了他的生命。

隨著高級陸基天文觀測設備的出現,例如在冒納凱阿火山(夏威夷)安裝的昴星團8.2米直徑的光學紅外望遠鏡,使得測試模型預測第一次成為可能。

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們在歐洲空間天文台(德國加興)進行觀測,發現包括獵戶座FU型星在內的四顆年輕恆星正在發生光爆,從而證明了盤分裂模型關鍵特徵的存在。

天文學家沃羅別夫表示,此次觀測是認識恆星和行星形成與演變過程的重要一步。

如果我們能夠證明重力不穩是大部分恆星增光的原因,那麼我們的太陽可能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

這樣,太陽系中其他巨行星就是同類相殘中的倖存者了。

這項研究為太陽的起源也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