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治多瞋及易怒? - 心靈環保學習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您可採用五停心觀修行法之慈悲觀。

慈悲觀可對治瞋恨。

若在修行禪定之際,獲得身心輕安, 心胸寬闊的覺受後 ... 進階搜尋 全站搜尋 課程 講師 討論與分享 最新訊息 佛學工具 全站搜尋 法鼓講堂 禪修 念佛 佛學經典 生活佛法 法會 實體課程 頻道總覽 最新訊息 講師一覽 學佛工具 捐款護持 阿彌陀佛 您好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法鼓講堂禪修念佛佛學經典生活佛法法會實體課程 法鼓講堂學堂首頁 最新課程 DDMTV03-法鼓講堂 線上課程 2021-01-28 最新課程討論 四種還保 徐豊越 4年前 感恩聖嚴師父開示:我要提升人的品質我要建設人間淨土 徐豊越 4年前 無法觀看 Mengyang 4年前 資格限定?有心者,與課程目標相符者 阿盛 4年前 資格限定?! Y筑筑/p> 4年前 禪修學堂首頁 最新課程 佛在平常日用中 線上課程 2013-12-16 從禪的觀點談成功、方法、目標 線上課程 2011-06-07 禪宗對俱解脫的看法 線上課程 2011-06-06 戒定慧 線上課程 2011-03-21 禪修與信仰 線上課程 2010-12-16 最新課程討論 四種還保 徐豊越 4年前 感恩聖嚴師父開示:我要提升人的品質我要建設人間淨土 徐豊越 4年前 無法觀看 Mengyang 4年前 資格限定?有心者,與課程目標相符者 阿盛 4年前 資格限定?! Y筑筑/p> 4年前 念佛學堂首頁 最新課程 共修念佛的功德 線上課程 2011-06-24 自力與他力 線上課程 2011-03-22 處處觀音菩薩 線上課程 2011-03-01 信心、願心 線上課程 2010-12-16 念佛就是修行 線上課程 2010-12-16 最新課程討論 四種還保 徐豊越 4年前 感恩聖嚴師父開示:我要提升人的品質我要建設人間淨土 徐豊越 4年前 無法觀看 Mengyang 4年前 資格限定?有心者,與課程目標相符者 阿盛 4年前 資格限定?! Y筑筑/p> 4年前 佛學經典學堂首頁 最新課程 DDMTV02-聖嚴法師經典講座 線上課程 2021-01-30 DDMTV04-法鼓山經典講座 線上課程 2021-01-27 法鼓講堂-2021歷史課程 線上課程 2021-01-08 法鼓講堂-2020歷史課程 線上課程 2017-02-10 法鼓講堂-2019歷史課程 線上課程 2017-01-19 最新課程討論 四種還保 徐豊越 4年前 感恩聖嚴師父開示:我要提升人的品質我要建設人間淨土 徐豊越 4年前 無法觀看 Mengyang 4年前 資格限定?有心者,與課程目標相符者 阿盛 4年前 資格限定?! Y筑筑/p> 4年前 生活佛法學堂首頁 最新課程 DDMTV01-大法鼓 線上課程 2021-01-30 DDMTV05-大法鼓英文版 線上課程 2021-01-26 心六倫 線上課程 2012-12-07 人間淨土的實現 線上課程 2012-07-12 心靈環保 線上課程 2012-01-11 最新課程討論 四種還保 徐豊越 4年前 感恩聖嚴師父開示:我要提升人的品質我要建設人間淨土 徐豊越 4年前 無法觀看 Mengyang 4年前 資格限定?有心者,與課程目標相符者 阿盛 4年前 資格限定?! Y筑筑/p> 4年前 法會學堂首頁 最新課程 2010年度大悲心水陸講座十二之七:法華壇 線上課程 2015-10-04 2010年度大悲心水陸講座十二之二:禪壇 線上課程 2015-06-28 2010年度大悲心水陸講座十二之一:水陸總說 線上課程 2013-12-20 梁皇寶懺講要(十講之十):卷十 線上課程 2012-05-23 梁皇寶懺講要(十講之九):卷八、卷九 線上課程 2012-05-11 最新課程討論 四種還保 徐豊越 4年前 感恩聖嚴師父開示:我要提升人的品質我要建設人間淨土 徐豊越 4年前 無法觀看 Mengyang 4年前 資格限定?有心者,與課程目標相符者 阿盛 4年前 資格限定?! Y筑筑/p> 4年前 實體課程學堂首頁 最新課程 最新【快樂學佛人】上課一覽表 實體課程 2021-11-16 最新【福田班】上課一覽表 實體課程 2021-11-16 最新【法鼓長青班】上課一覽表 實體課程 2021-11-16 最新【禪學班】上課一覽表 實體課程 2021-04-21 最新課程討論 四種還保 徐豊越 4年前 感恩聖嚴師父開示:我要提升人的品質我要建設人間淨土 徐豊越 4年前 無法觀看 Mengyang 4年前 資格限定?有心者,與課程目標相符者 阿盛 4年前 資格限定?! Y筑筑/p> 4年前 更多講師介紹 講師介紹 果興法師 簡歷: 現任:禪修中心禪堂板首。

線上課程: 1.「禪門故事」 2.禪門必修--從心靈環保出發 ...... 詳細介紹 禪坐靜修學佛疑難生活佛法心得感想健康飲食 更多討論與分享 熱門討論與分享 如何〝悟〞請說!!! 8月前 1 禪坐無法專注 2年前 0 參話頭 2年前 0 耳根圓通聽到像耳鳴的聲音 3年前 7 「身心脫落」是悟境的體驗 3年前 13 更多討論與分享 熱門討論與分享 用水驅除盆栽上的害蟲,但又怕傷到蟲子 7月前 0 在家可否唸誦地藏經 3年前 0 如來十二部經每一部的名稱?以及十二部一共有幾本經及經名? 3年前 4 聖嚴法師的四句偈 3年前 9 昄依後誰人是師父 3年前 0 更多討論與分享 熱門討論與分享 常懷淨願、少惹私欲 4年前 142 戒是良藥 4年前 2 在家如何做供養偈 5年前 1 菩薩的化現, 5年前 1 出世間的真理世界 5年前 2 更多討論與分享 熱門討論與分享 光明的攝化力 4年前 12 《法鼓鐘聲》 4年前 15 缺乏同舟共濟的互助精神 4年前 2 觀世音菩薩 4年前 14 四個人 4年前 1 更多討論與分享 熱門討論與分享 出家眾可以參加什麼運動活動? 9年前 5 佛教徒的飲食觀 9年前 3 更多最新消息 【2022法鼓講堂◆最新預告】 2021-11-18 1月份法鼓講堂/制意調心的教法《佛遺教經》/常用法師 敬邀您上網聆聽! 人心常為五欲所擾,輕... 【2020水陸總壇概說】(講師:果毅法師) 2020-11-20 數位課程新上線!果毅法師主講【水陸總壇概說】共四講,敬邀您上網聆聽! 水陸法會是漢傳佛教... 【數位頻道總覽】聆聽法語淨化心靈 2018-05-30 ... 佛學辭典國語文辭典佛經原典檢索佛學資料檢索梵、巴、藏語言教學 學佛工具首頁 佛學辭典 一行佛學辭典 學佛工具首頁 國語文辭典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漢典(簡體字) 學佛工具首頁 佛經原典檢索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學佛工具首頁 佛學資料檢索 DDBC整合搜尋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書目期刊檢索)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國家圖書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國家圖書館)佛學名相規範資料庫佛學規範資料庫-時間規範資料庫佛學規範資料庫-人名規範資料庫佛學規範資料庫-地名規範資料庫高僧傳GIS專案(法鼓佛教學院數位典藏組)印順導師著作全集 學佛工具首頁 梵、巴、藏語言教學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梵、巴、藏) 回生活佛法分類 如何對治多瞋及易怒? 發表者:阿治 發言時間:10年前 要怎麼面對曾對你極度折磨,且曾令你身心深感不適的人, 有時候他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都會讓我對他惡言並怒目相向, 她是我的母親,雖然他現在不再像從前那樣惡質, 不過我還是不能釋懷,常常會對他發脾氣, 我要用什麼方法對治我的易怒及多瞋之心。

謝謝! 民眾合十 回覆內容 確認 取消回覆 一心 10年前 1樓 如果不是出於智慧的忍辱,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因此,透過智慧的觀照,應當是十分重要的。

業報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經過努力,來改變業報的程度。

修行的禪者,如果自己功力淺薄,沒有把握,沒有自信,不知自己的願力有多強、修行的工夫有多深? 最好一方面依彌陀的本誓願力,以求專心念佛,一旦發現自己離開了佛號,馬上要提起慚愧心,就是懺悔,若能念佛念到心無牽掛,就是代表智慧。

一方面以禪,修一切的修行功德,這是最可靠的。

倡導禪淨雙修,是以禪的方法、和老實持名念佛兩者並重。

老實念佛,能提昇人品、消業除障,若能念佛工夫綿密,也有豁然心開的境界出現。

如禪修的工夫得力,則自可對治易怒及多瞋之心。

出處:《學佛群疑》 坐看雲起時 10年前 2樓 凡人都須面對「因緣因果」,接受「業」,處理它,放下它!! 凡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脾氣,都須面臨「業」來「境」磨, 當面對曾對你極度折磨,且曾令你身心深感不適的人, 就必須接受承認這是前世所結的惡緣惡果,或許, 就認了吧!-因前世做錯什?!虧欠它什?!須受此磨難。

如此面對接受,就比較不會憤憤不平。

另外,如何對治多瞋及易怒? 每個人都曾暴怒瞋恨,但這都深深傷害彼此身心,且生生世世永結惡緣, 要怎麼因應?? 應用「禪修」的方法,真的能對治瞋怒。

「禪修」教我們要不受環境影響,保持心靈寧靜。

所以,平常就要時時以禪修的方法過生活,說的容易,但唯有不斷時常於日常生活中練習,才能使自己警覺每一個念起,當方法熟悉後,她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讓你起心動念情緒浮動時,你都能念起即覺,當下用方法-體驗呼吸、放鬆身心,當你當下專注於呼吸進出逼鼻孔的覺受,心情自然平靜安和下來,試試看!!你也可先試前3口呼吸吸深點(緩慢地氣入丹田再緩慢呼出),..緩慢自然享受呼吸(不要氣一衝上來,便馬上有言語肢體反應)。

你改變了..自然她就不同了,一切一切都起變化了。

如果你還沒禪修經驗,可先參加禪訓班學習方法。

常如 10年前 3樓 您可採用五停心觀修行法之慈悲觀。

慈悲觀可對治瞋恨。

若在修行禪定之際,獲得身心輕安,心胸寬闊的覺受後,當以慈悲觀願諸親愛獲得如是利益。

若聽聞佛法,讀誦經典,自覺心開意解,亦當願諸親愛同獲法喜。

以上是[慈及親愛]。

其他亦有-慈及中人[非親愛非仇人]。

以及----慈及怨憎。

怨憎相會即為八苦之ㄧ,故要在慈及親愛、中人之後才會修習。

方法都是一樣,皆是在善境時,望其同獲利益。

慈悲觀主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所善緣,得善念反應就要修習。

;凡是善境都可以起慈悲觀。

參考禪鑰~五停心觀修行法 常如 10年前 4樓 又打錯字嚕....==" 出處...多打一個[煩]字。

真ㄉ希望知識回答有能夠修改功能... 不然像我這種愚癡之人,錯字之多,不免遭人恥笑...... dharmaschool 10年前 5樓 感恩常如菩薩的用心,小編對這麼問題,也已經著手進行調整,期望可以很快的提供好用的操作界面,讓精進的各位使用無礙~~~感恩!法鼓山數位學習服務小組合十 坐看雲起時 10年前 6樓 慈悲觀可對治瞋恨,然修「慈悲觀」要修[慈及親愛];慈及中人[非親愛非仇人]是易事。

修慈悲觀之難處是要修「慈及怨憎」,對冤親債主慈悲,確實不易。

..要開啟自性「大悲心」,學「觀世音菩薩」。

----- 最常聽人傳授EQ課時,教人快要生氣時,1.深呼吸2.離開現場, 「深呼吸」確實能緩和情緒,避免爆發脾氣;「離開現場」當然也有用,但有時卻無法讓你金禪脫殼安然脫身,所以,火山依舊控制不住地爆發了。

… 前幾天參加禪堂禪修,板首法師開示:…怒氣往上衝時,可深呼吸,將氣導引至腳底,不要讓氣往頭上衝…「不是冤家不聚首」是不對的觀念,應「轉念」-要感恩每一個人,…有空可去法鼓山禪堂參加禪修,必可身受利益。

方丈和尚曾開示:..鼓勵大眾善用佛法的觀念來轉念,做逆向思考、正面認知及解讀,一旦瞭解因果就能樂天知命,瞭解因緣就能精進豁達,順境中感恩、逆境中學習,在有限生命中隨緣盡份,因為人是雙手空空來到世界,也將雙手空空離開,屆時能帶走的就只有我們的善惡業。

祝福你!!! 果致 10年前 7樓 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常念 南無觀世音菩薩 最重要的是把念菩薩的功德 迴向給您母親 果願 10年前 8樓 佛陀化世的本懷, 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勤修戒、定、慧,以息滅貪、瞋、癡。

佛法的根本目的, 並非是要從諸法中辨別清淨與不清淨, 而是由淨化內心,以徹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錯覺。

淨化內心: 一、願消三障諸煩惱 可是修持戒、定、慧並不簡單。

初學與老修行各有各的修法, 及各人根器與心向的差別, 於是修行的過程與層次,就不盡相同了。

二、願得智慧真明了 忍苦是無條件地接受折磨,忍不受樂是高意志的自我約束, 所以能夠忍的人,一定能成大事。

這也是在家人可以修的。

一般學佛的通途是: 首以正見為指導,次以持戒為基礎,再以禪定為歷程, 後以智慧為目標。

而後復以智慧為舟航,用以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師父常鼓勵弟子們,既不求進步,也當不怕退失, 自己的責任是修行, 修行的本身就是結果。

比如在溪中逆流向上游泳,只要停止一秒鐘不划水, 身體即被水流沖向下游,或者由於水流的速度太快, 雖然鼓足力氣,向上流游去,仍是節節地被沖向下游。

看來不僅毫無進步可言,甚至比不努力游泳更差。

事實上,如果經常如此練習,一定會日日增進的。

請參考《拈花微笑》 坐看雲起時 10年前 9樓 聖嚴師父說:「心中有阻礙時,眼中的世界皆不平;心中無困擾時,眼前的世界都美好。

」 應用「禪修」的方法,能對治原來習氣!可讓你所見的人事物都是美好,不見別人的錯,所見的人都是好人!! 我參加禪修時,法師的開示分享,很是實用,如: 應用「直觀」看人,你就不會有「分別」,「平等」看待每一個人! 應用「直觀」,當無明來時,當即察覺,「看到任何東西不給名字、不給比較、不給形容。

看到只是看,聽到只是聽到,有了第一念,不再起第二念..」 當下察覺瞋念起,就以「直觀」方法,情緒就不會潰堤,不會排山倒海狂瀉而出,不會一發不可收拾!! 聖嚴師父開示:直觀不是智慧。

直觀只是一個觀照,可是常常用直觀,用久了,漸漸的也成了覺觀,覺觀是智慧。

聖嚴師父開示:直覺、直觀、覺觀 直覺是一種直接的反應;直觀有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覺觀則是超越於自我, 以及自我的得失、利害。

所以,直覺是不可信賴的,覺觀是智慧,直觀不是智慧。

直觀只是一個觀照,可是常常用直觀,用久了,漸漸的也成了覺觀。

 今天向諸位介紹三個名持:直覺、直觀、覺觀。

  「直覺」,大家都知道,直接的反應就是直覺。

皮膚接觸到的,眼睛看到的,沒有經過大腦的思考或考察它的反應,就是直覺。

直覺是不可信賴的   直覺的反應可靠嗎?有時候可靠;而有時候是不可靠的。

因為直覺的反應往往只是自己習慣性的認識、判斷,不一定是當時接觸到的事實,是頭腦裡先入為主的。

例如,聞慣了某一種味道,當有類似的味道進了鼻孔,即會脫口而說出已聞慣的的味道,但這不一定是對了。

  又如頭腦裏對某一個人印象非常深刻,當有另外一個人從你面前晃過,你直覺的反應或馬上會想到,這可能是什麼人這也是不一定正確的。

因為加上了自我中心的習慣性判斷,有一種自我的意識在內,不是客觀的,故直覺是不足取的。

所以,許多人會說:「我直覺地感覺到......我直覺地發現到......我直覺地以為是......」,這些都不一定可靠、正確,所以是不可信賴。

直觀是一種修行   「直觀」,是佛法的專有名詞,是觀察、觀照、觀念的意思。

「觀」,本來就是一種修行的方法,譬如觀心、觀身、觀受、觀念,是一種觀自己的動作、心念,乃至於外在事、物的現象十,不通過頭腦去思考,也不用自己既有的知識來判斷。

也就是看到、聽到或嚐到了什麼,就是什麼,這就是直觀。

  但是「觀」的時候,是很清楚的觀。

譬如,我拿了一條毛巾在面前,我現在稱它為毛巾,這是後天學習到的知識認定,所以不是直觀。

直觀是指我只毛巾拿在手上看,看得非常清楚,只知道有一樣東西在此;但我不說這是什麼顏色、形狀、材質、作用等,我只是看到它。

就好像用照相機把一幅圖畫照下來,它只是呈現、反應著鏡頭裡原本的東西,而不需要說明照片的內容。

  唯有如此的記錄才是最完整的記錄,如果再加以說明、解釋,就絕對不完整。

因此,不需要說明、潤飾,只是看到了。

所以,當有人問你,這是什麼東西時,先不要講什麼話,只是看著它,因為我們所給它的名字,是我們共同語言的一種符號,並不就是這樣東西本身。

  如此引申到聽、聞、感受、感覺等都是一樣。

任何一樣東西用直觀來觀察的時候,就沒有好壞、是非、善惡、多少的分別。

所以,直觀是很有用的。

當我們的眼睛遇到「眼花撩亂、琳琅滿目」的境界,或耳朵聽到非常嘲雜的各種聲音時,如果能用直觀來對應,則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受左右。

天下的一切事情本來就是沒有一定的,這就是直觀。

覺觀是超越於自我   另外一個觀念,叫做「覺觀」。

這也是佛法的專有名詞,這個境界比「直觀」更超越。

覺觀並不是沒有觀照的對象,而是超越於客觀和主觀,叫做覺觀。

直觀還有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所以,這不是智慧;否則照片也有智慧,照相機也是智慧。

直觀只是一個過程,不是智慧。

它還有很明顯的對立,是客觀的外在環境和內在的自我中心都還存在,只是沒有另外轉一個念頭說出對象是什麼東西,或沒有轉一個念頭,用自己過去的常識、記憶來判斷對象是什麼東西。

  舉例而言,當我們看到兩隻花樣、圖案不一樣的鞋子,用直觀的時候,這兩隻鞋子是有的,但是兩隻的圖案、花樣是不是一樣,則不會也不需要說出,就是看到了有這樣東西在那裡。

而覺觀並不是沒有對象,並不是沒有自我,而是它不是有我,也不是有環境。

  在同樣的例子裏,覺觀和直觀就不一樣,用覺觀的時候,頭腦裏一樣有判斷,有可以說出這兩隻鞋子不一樣。

但是兩隻鞋子不一樣和我沒有什麼關係,和你也沒有關係!只是兩隻鞋子不一樣,很清楚也可以說明兩隻鞋子是不一樣。

那怎麼辦?就把它們換了便成一樣的。

換成一樣的是不是有必要呢?有必要!因為為了更圓滿的處理這件事;但是果沒有辦法換成一樣,也不需要煩惱。

  所以,覺觀是有對象、有自我,也可以有說明;但是沒有把自己放進去,也沒有把旁人和對象放到自己的心裏面,卻仍然處理所有的事;面對事情的時候,能處理則處理,不能處理則不處理;應該處理則處理,不應該處理就不處理。

更清楚的說,所謂覺觀就是超越於自我,超越於自我的利害、得失,亦即雖然知道有利害、得失,但是自己可以不受利害、得失影響而起煩惱的反應,這就是覺觀。

自自在在不起煩惱   所以,直觀不容易,覺觀更不容易。

覺觀是智慧,直觀不是智慧。

直觀只是一個觀照,可是常常用直觀,用久了,習慣了,漸漸的也能變成覺觀。

  我把三個名詞介紹了,諸位可能有人對覺觀仍不清楚,再舉一例加以解釋。

例如,我是一個需要戴眼鏡的人,如果眼鏡打掉了,我還是需要買一副眼鏡。

如果怎麼找都不可能再買到眼鏡,這時候,我也知道我需要眼鏡,可是沒有眼鏡了,我要不要煩惱?不需要煩惱!這就是覺觀。

同樣的情況,如果老是在後悔、嘀咕:「唉!我那副眼鏡當時不打掉多好!」「唉!那時候怎麼搞的,我不小心把眼鏡打掉了!」如果有人問他:「你難過嗎?」他說:「我不難過,已經打掉就算了。

」可是心裡面還是念著如果不打掉多好。

  像這種已經沒有辦法補救的事情,如果還在嘀咕,心裡老是放不下,就不是覺觀。

覺觀應該是將已經沒有辦法的事情放下;還有辦法的事情要去做,而且做的時候,心理抱著是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是不得了的事情。

  諸位都是社會菁英,都是有事業的人,常常會遇到公司股票行情上上下下的情形,如果你老是在事後懊悔因自己的錯估而少賺多賠,這不是覺觀,而是煩腦。

若能做到不管股票漲跌,認為錢乃身外之物,不去管它,這才能解脫自在,不起煩腦。

  很多人認為佛教徒應是如此,錢不要沒有關係,果真如此嗎?不!錢還是要的,問題只是在於你的心是牽牽掛掛,還是自自在在。

心裏牽牽掛掛的,則不是覺觀,而是煩腦。

(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九日第十二次社會菁英禪修營聯誼會開示,  周文進整理) 女朋友沒有囉 10年前 10樓 心平氣和往遠處想 心情會慢慢平復的 關於我們 服務中心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 FAQ 隱私權聲明 合作提案 相關連結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中心粉絲專頁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會員總數 累積課程數 今日瀏覽人次 31082人 310門 775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