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金‧落地‧台北人 - Wenson的隨筆網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會強調要再看英文版,當然是我以前看過了中文版,但我最近看完了哈金的短篇小說集《落地》(A Good Fall)之後, 而且是看完英文版又買了中文版來看 ... Wenson的隨筆網站 Wenson的隨筆網站 DaspracheswiederohneStimmezumir:"Wasweißtdudavon!DerTaufälltaufdasGras,wenndieNachtamverschwiegenstenist." 2011年12月30日星期五 哈金‧落地‧台北人 最近哈金出了新書,《南京安魂曲》(NanjingRequiem),我坐在誠品看了大概十幾分鐘後,列為「不急著想看的書」, 決定之後再看─起碼等我把《等待》(Waiting)和《戰廢品》(WarTrash)的英文版再看過一遍以後再說。

會強調要再看英文版,當然是我以前看過了中文版,但我最近看完了哈金的短篇小說集《落地》(AGoodFall)之後, 而且是看完英文版又買了中文版來看一遍,這才覺得,哈金的小說真的就是要看英文才對,因為滋味實在差太多了。

《落地》是哈金2009年底出的書,當時是台北國際書展的焦點之一,哈金本人還來台灣參訪兼宣傳, 不過我當時並沒有買,也沒怎麼想看,直到最近買了KindleTouch後才開始讀,所以才會書都出完兩年了還拿來談。

當然我不否認這有混文章篇數的問題(我至今還沒放棄衝到60篇的念頭),不過我是真的想談談這本書, 包括跟另一本非常有名的華文小說,白先勇的《台北人》做一點比較。

我認為,哈金寫得一點都不輸給白先勇。

說《落地》不遜於《台北人》,可能會讓很多白先勇的書迷驚訝,也馬上會招來一些「這比喻不倫不類」的評語。

的確,《落地》講的是一群中國移民在紐約的小中國城法拉盛(Flushing)生活的故事,雖然《台北人》有點像, 但直覺上應該更像白先勇後來寫的《紐約客》才是,要比也是拿《紐約客》跟《落地》來比。

然而我並不覺得如此,《紐約客》的故事裡,主角們雖然身在紐約,但是故事卻反而比較少了移民的關懷, 而哈金一向是移民與流浪故事的高手,這本《落地》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移民故事大雜燴, 《台北人》的14篇故事彼此之間有呼應關係,一起看後有「照見眾生相」的視角與氣概,《落地》的12篇故事也有。

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我發現幾乎沒什麼人把《落地》和《台北人》拿來對比,覺得有點奇怪, 我讀《落地》的時候,腦子裡常不自覺想起一些《台北人》裡的人物和橋段,以及果戈理、契訶夫的手筆, 我不曉得哈金有沒有讀過《台北人》,我想不太可能沒有,但哈金本來就喜歡挑戰別人寫過的題材, 就像中文版書後Joyce的評介,〈作曲家與他的鸚鵡〉仿自福樓拜的〈簡單的心〉(真的很明顯,我看英文版時也看出來了), 又說〈恥辱〉是倒過來改寫海明威的〈殺人者〉(我覺得有點牽強,後來我聽過張大春訪問哈金,哈金自己說他沒那個意思)。

我拿《落地》和《台北人》相比,不是要說誰好誰不好,那沒什麼意義,旨在推薦《落地》,告訴大家它的價值有多高。

如果你上網去搜索對於《落地》的中文網站書評,會發現其實並不多,好的評語更是少見。

把《落地》和《台北人》相比的也沒幾個,其中最顯眼的一個是酪梨壽司的評語: 「《落地》和《台北人》相較,《台北人》深刻多太太太太太多了。

不能說《落地》很難看, 但如果我的第一本哈金是《落地》,可能不見得會急著想讀他其他作品。

」 我看到網路上有很多人評論《落地》時都說很難看,而這些人卻又往往說哈金的其他作品(尤其是《等待》)很棒, 那時我還沒看中文版,因此這不免讓我好奇,為什麼感受跟他們差那麼多。

等到中文版到手後,同樣的故事讀完一遍, 我也覺得跟英文實在是差太多了,這本書真的不能看中文版,兩者之間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為什麼《落地》不該讀中文版?這可是哈金唯一自己翻譯的小說耶!而且序言裡作者自己也說「堅持可譯性是創作的準則」, 又說「下筆時仍可以感到整個漢語的分量,這在英語中卻很難找到這種感覺」,那為什麼《落地》算是例外呢? 不,《落地》不是例外,但因為這裡頭寫的是移民故事,是一群中國人在美國討生活的故事,語言是很重要的一環, 用英文表現這些人對於環境的「隔」正是小說的重點之一,一旦翻譯成中文,讀者們就只會覺得「翻得好爛」而已。

其實,在中文譯本中,哈金仍然努力表現出這個「生、硬、隔」的語言表現,舉第一篇〈互聯網之災〉為例, 裡頭講到借錢時有一句「thatmightamounttohittingadogwithameatball—nothingwouldcomeback」, 中文使用者一看就知道是在講「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而英文使用者也可以感到其中的「異國情調」; 但在中文版裡哈金把這句翻成了「牛排打狗,有去無回」,明明可以寫中文了,卻反而要寫得洋化,就是為了保持這股生硬感。

同樣地,這篇裡頭有一句「shesaidshewasdonewithmenforthislife」,這個「forthislife」不是外國人會用的詞, 基本上可以說是贅語,但是懂中文的人一看反而會有親切感,因為我們習慣會講「她說這輩子已經受夠男人了」, 直接讀中文反而少了這種「在英文裡讀到中文」的興味,不僅可惜,連角色的口氣與性格都連帶會變得模糊。

相較於用英文寫作的哈金,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以中文寫成的,白先勇的中文底子沒話說,寫來當然自在如意、轉折有致。

其實白先勇就算用英文寫,應該也可以比哈金漂亮,畢竟哈金是小兵出身,早年沒唸多少書,白先勇卻是將軍之子,幼承庭訓, 哈金到現在的英文都算不上怎麼好,文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步步為營、小心拘謹的味道,加上寫的又是移民的洋經幫口吻, 如果讀者只懂得看表面的文字美不美、有沒有可以拿根色筆在底下畫線的名言佳句,那哈金絕不是個好作家。

但是哈金今日可以成為英語世界中最成功、最受矚目、拿下一堆大獎的華人作家,當然有他獨到的功夫在。

的確,跟其他在美國創作的華人作家相比,哈金的英文不比當年的林語堂,甚至也不是後來張愛玲的對手, 可是張愛玲在美國沒辦法闖出名堂,白先勇的讀者幾乎全都是華人(雖然他的書都有譯本),哈金卻得到了美國人的青睞。

我看過JohnUpdike替《自由生活》寫的書評和對哈金的介紹,他也非常注意哈金那種「菜英文」的味道, 而且他讀得真是仔細,一個將要名留美國文學史(或英文文學史)的大作家這麼注意哈金,不知道要羨煞多少人, 張愛玲若能多活十來年,看到哈金越老越是多產、越是走紅,不曉得會不會嗟嘆她那句名言「成名要趁早」說得也太早了? 雖然哈金早年在軍伍中過活,沒唸過什麼書,但作家的眼睛卻不見是靠教育才能培養出來的。

我發現哈金有一種特別的說故事方式,他的眼光和心地很像沈從文,總是可以在殘酷的世界裡瞧出一點溫暖, 但寫作手法上哈金師法的還是西方的大師,尤其是契訶夫,那影響是非常明顯的,而且不只是《落地》這一本才看得到。

相較之下,白先勇還是一個中國作家,當然他對西方的東西也熟,但寫出來的味道還是中國的,就像張愛玲一樣。

以《落地》和《台北人》對照,這一點可以看得更明顯,哈金的敘事方式是現代小說的筆法,強調人物的心理變化, 這12則故事的結局,大都設定在主角的人生做出了重大的決定,或產生了重大的改變之後便嘎然而止, 所以酪梨壽司才會說「結局也太倉卒突兀」,但這正是哈金想要的,他本來就不打算告訴你一個首尾俱足的故事, 他只要你看著、陪著這個主人翁走一趟發現的旅程,要你陪伴他們一起體會其中的心理轉折,順便認識這些人物的個性, 等到重大的決定或重要的改變出現了,故事交付給主人翁的任務也就結束了,接下來是好是壞就留給讀者自己去想, 契訶夫應該算是最早這樣做的短篇小說家(〈帶小狗的女人〉就是如此),哈金承繼了這個手法,用十幾則移民故事來發揮。

相較之下,《台北人》的故事大多是取一個特定時間點的密集描繪,場景有時候是在一個晚上就結束了,其中夾帶了許多回憶, 白先勇透過短時間內大量的細節描述,堆疊出人物的性格,加上他的文字靈活,所以很容易讓人覺得印象比較深刻, 但是這樣的寫法就比較沒辦法像《落地》那樣發展人物的心理,讀者對角色可以有認識,但很難有發現。

用個簡單的比喻來說,《落地》裡的人物心理是動態的(唯一不變的是這些移民的民族性,他們骨子裡還是中國人), 而《台北人》裡的人物心理是偏向靜態的,很多角色甚至也沒有所謂的「心路歷程」,他們的心理狀態看起來好像不會再改變。

以移民故事的角度來說,我更喜歡哈金的作法,畢竟對移民們來說,生活裡的過程和不斷面臨的抉擇,應該是不可或缺的。

講到不可或缺,我覺得《落地》裡有兩種人是《台北人》裡面欠缺的,而且他們都是移民社會裡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種是窮人,一種是壞人。

當然《台北人》裡頭也有帶到一點點,真正的壞人算是有一個,就是〈孤戀花〉裡的柯老雄, 真正的窮人卻是完全沒有。

也許有人會問,做小生意的、做妓女的不算窮嗎?我的答案是不算,起碼在白先勇的筆下不算, 我真懷疑是不是作者本身的經歷問題,讓白先勇寫不出真正沒有錢在身邊的人的那種心情,而且他也幾乎不寫工作, 所以《台北人》裡的人物沒有人真正為工作、為窮困、為下一餐在哪裡而煩惱,他們的悲傷和哀愁並非來自於社會環境, 他們的痛苦多是來自於對過往的生活環境與方式的執念,所以要他們住台北、高雄、香港、新加坡都差不多, 「台北」甚至「台灣」之於這些「台北人」,只是一個故事的發生地點而已,所以故事雖然很美卻沒有現實感。

《落地》裡的這些中國人全都跟法拉盛有關,但也只有少數幾個故事非發生在法拉盛不可,多數一樣可以發生在其他城市, 不過如果退一步來看,《落地》雖然跟法拉盛沒有那麼有關,卻跟美國全然相關,這些故事都有很強的美國色彩, 當然也有很多移民社會裡的現實問題,有很多壞人,很多窮人,很多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裡的平凡人, 對於寫實主義的小說而言,哈金在這點上比白先勇佔了許多便宜,他的人物可以透過日常細節的描繪而顯得更真實。

同樣是寫妓女,〈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雖然擺出很多世故的口吻、寫到很多可憐的人,但我讀起來就是覺得虛浮; 而〈櫻花樹後的房子〉裡,血汗工廠的燙衣工跟妓女們住在一起,透過這個小人物的眼睛看妓女的生活就很生動, 看似完全悲哀的故事,但當這工人決定和一個妓女在一起,不顧一切私奔,就像沈從文在〈丈夫〉末尾的轉折一樣, 我看到的是一個溫暖的作者在講一個沈重卻有希望的故事,而不是像白先勇筆下的移民,只有永恆的悲哀。

如果你喜歡契訶夫,如果你愛讀短篇小說,如果你看過《台北人》或《紐約客》,那我會建議你也讀讀《落地》。

不過就像我前頭說的,可能的話盡量讀英文版,細細咀嚼他文字的生硬,看看不漂亮的文字竟也可以講漂亮的故事, 而且哈金的英文真的不難,〈互聯網之災〉和〈孩童如敵〉還被我用來當上課的教材,可以說有高中程度就能讀了, 真的不行的話也建議把中英文對照著看,或起碼不要草草把中文版看過就算了,否則你就浪費了一本短篇小說的經典。

張貼者: Wenson 於 星期五,12月30,2011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標籤: 興觀群怨, 讀讀寫寫 8則留言: 路人甲2011年12月30日清晨5:05早安!感謝推薦好書:)回覆刪除回覆回覆Ulys2011年12月30日中午12:38很博學的書評,不是一兩句話只講喜歡不喜歡,感謝分享。

我也想讀讀看了。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12年1月4日下午3:48以前曾經看過哈金的《自由生活》,看了很久而且很吃力感覺他是一位非常寫實的寫實作家,就像把生活直接吸進文字裏一樣地寫感染力不強,但很會鋪陳故事,也就是很會把故事鉅細麾遺地說出來《落地》沒看過,但聽你說起來值得一看,有空也要拿來好好細讀一下回覆刪除回覆回覆Wenson2012年1月7日凌晨4:52@匿名哈金的確很喜歡寫實,但那個寫實底下都是有深功夫的,哈金的寫實不是像張愛玲那種戀物的寫實法,而是像《紅樓夢》那樣,用瑣碎的生活表現人物和時代。

我看《自由生活》會想起Fitzgerald的《大亨小傳》,只是《大亨小傳》講的是虛幻、物質化的美國夢,追求一個記憶中的美麗女子,《自由生活》講的也是虛幻,但卻是表現在一般人生活中的虛幻,是精神化和語言化的美國夢,同樣追求一個明知達不到卻自尋煩惱的目標,哈金這點寫得非常好,我也是讀了《自由生活》才開始讀哈金的。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野男2012年1月29日凌晨1:08為什麼書名要有一個"Good"?不是"AFall?"中文名稱也沒有"好"出現?回覆刪除回覆Wenson2012年1月29日上午11:30這個Good應該跟情節有關,主角跳樓的結果讓悲劇變成了喜劇,所以是「goodfall」。

此外,我覺得哈金拿這個短篇的篇名當書名,可能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要對照賽珍珠的《大地》(TheGoodEarth),兩者同樣都是講中國小人物的故事,落地對比大地;GoodFall對比GoodEarth。

刪除回覆回覆回覆expressivearts42013年1月23日上午9:53感謝PO文!對哈金的了解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自己也用英文在寫作,對於一個中國人,用英文書寫的意義在哪裡在這篇文章中獲得一些答案,-尤其是用英文書寫中國人在美國的故事,找到定位!我想哈金寫作的功力來自於他自己生命所經過的淬鍊,以致他可以辨識得出這些精采的生命細節;以致JohnUpdike對他的好評,也加深了我對於"語言文字的重點不在技巧本身,而是回歸你所要表達的是什麼"的信念!回覆刪除回覆回覆Unknown2016年12月10日中午12:10在紐約待了一段時間後,「落地」裡的每個故事情節,彷彿歷歷在目回覆刪除回覆回覆新增留言載入更多… 1.請不要對我用敬語,例如「您」、「Sie」等等。

2.我尊重任何言論,但請諸位至少留個代稱,否則回覆時很不方便。

3.有時候留言會被系統誤判為垃圾廣告而封鎖,我會定期去檢查。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Atom) 七嘴八舌 文章列表 ►  2021 (2) ►  五月 (1) ►  四月 (1) ►  2020 (2) ►  六月 (1) ►  一月 (1) ►  2019 (4) ►  十二月 (4) ►  2016 (4) ►  六月 (2) ►  三月 (1) ►  一月 (1) ►  2015 (14) ►  九月 (1) ►  八月 (1) ►  七月 (1) ►  六月 (3) ►  五月 (4) ►  三月 (1) ►  一月 (3) ►  2014 (19) ►  十二月 (2) ►  十月 (3) ►  九月 (3) ►  八月 (2) ►  六月 (1) ►  四月 (2) ►  三月 (5) ►  一月 (1) ►  2013 (34) ►  十一月 (3) ►  十月 (3) ►  九月 (1) ►  八月 (1) ►  七月 (5) ►  六月 (3) ►  五月 (1) ►  四月 (3) ►  三月 (5) ►  二月 (5) ►  一月 (4) ►  2012 (36) ►  十二月 (2) ►  十一月 (3) ►  十月 (2) ►  九月 (6) ►  八月 (1) ►  七月 (4) ►  六月 (3) ►  五月 (2) ►  四月 (4) ►  三月 (3) ►  二月 (1) ►  一月 (5) ▼  2011 (56) ▼  十二月 (7) 哈金‧落地‧台北人 「街友問題與哲學的不足」─請告訴我哪一門學科可以曰足? 當家三年,連狗都嫌─談談台灣的政治怪象 太陽下的麥子 實惠好用的電子書-KindleTouch開箱文 從哲學談中醫(一)─為什麼中醫不科學? 老夫聊發少年狂 ►  十一月 (2) ►  十月 (4) ►  九月 (4) ►  八月 (5) ►  七月 (2) ►  六月 (6) ►  五月 (3) ►  四月 (5) ►  三月 (7) ►  二月 (6) ►  一月 (5) ►  2010 (93) ►  十二月 (8) ►  十一月 (6) ►  十月 (4) ►  九月 (8) ►  八月 (5) ►  七月 (7) ►  六月 (10) ►  五月 (7) ►  四月 (7) ►  三月 (10) ►  二月 (10) ►  一月 (11) ►  2009 (74) ►  十二月 (7) ►  十一月 (7) ►  十月 (6) ►  九月 (8) ►  八月 (6) ►  七月 (6) ►  六月 (6) ►  五月 (5) ►  四月 (6) ►  三月 (5) ►  二月 (7) ►  一月 (5) ►  2008 (19) ►  十二月 (9) ►  十一月 (5) ►  十月 (2) ►  九月 (1) ►  七月 (2) 文章分類 叨叨絮絮 (108) 吃吃喝喝 (34) 自己夠巴鬥 (10) 走走看看 (34) 所為何來 (13) 鬼話連篇 (37) 情感霸權與歧視 (33) 新聞時事 (109) 興觀群怨 (27) 攝影集 (21) 讀讀寫寫 (63) AboutFriends (30) Cogito (97) ComicBooks (7) MovieandDrama (14) Philosophy (51) Translation (2) 目前吃飽太閒的人數 客倌們一切請自便。

想要轉載圖文的話不用先問我,留個連結或出處就好了;如果你不留…反正我也不會知道。

(所以這個聲明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尋尋覓覓 SomethingAboutMe Wenson 我的部落格沒有主題,除了我那可悲的工作內容,其他什麼都可能會有。

謝絕一切出書、採訪及報導邀約,要來信給我的,請先讀過這篇文章。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