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書的作者哈金,因喜愛北方的城市,哈爾濱、佳木斯…等,所以便仿造佳. 木斯及哈爾濱的一些景物,改編成《等待》及《新郎》裡的木基市;其為短篇小. 新郎 序曲     總喜歡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一個人在街上一直走一直走,有時雙腿可能走到 快沒力,不過心情卻慢慢由陰轉晴了……徘徊了無數家的書店,無意間卻在誠品 發現了這本「新郎」,起先還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不過在看了幾頁後,竟漸漸有 了說不出的感受,忽然心中一個念頭,便有股衝動讓我選擇了這本書。

    本書的作者哈金,因喜愛北方的城市,哈爾濱、佳木斯…等,所以便仿造佳 木斯及哈爾濱的一些景物,改編成《等待》及《新郎》裡的木基市;其為短篇小 說集,但所花費的功夫及時間卻較長篇小說大得多,斷斷續續寫了六、七年之久 ,在書中,作者提到「雖然這些故事的基調是悲劇的,但它們帶有更多的喜劇成 分。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話,不過起先卻讓我疑惑思緒了許久,我想或許是因 為作者以不同的角度來看世界,在別人眼中看似可悲、難過、無奈之事,他卻能 以幽默、惜福甚至慶幸的態度來看待它,也因為如此,我想其心中所得的收獲、 感受,也會較 一般人來的多吧!        作者以細膩動人的寫實法呈現內容,讓讀者好像置身其中一般,我們可能不 會成為主角或配角,因為很少人會將自己比擬為一個悲慘者,愛情小說可能就除 外吧!不過你一定可以成為其中的一員,就好像正站在書中的某個角落,聽者別 人敘說故事的旁聽者,有時可能會因為對方遭遇的不平等,而有些氣憤,有時心 中更會湧現出許多的無奈及感嘆,我想人生可能就是如此吧!     我所知道的「哈金」     一個早年失學,做過紅衛兵,卻想要成為一位抗俄英雄的中國人,就在連英 文都說不是很好的情形下,卻以奇特的方式寫出足以和美國文學家亨利‧詹姆士 (HenryJames)並駕齊驅的作品,他就是--哈 金。

    哈金本名金雪飛,由於喜愛哈爾濱,而取名為哈金,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 省。

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6年。

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 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

1985年,赴美國波斯頓攻讀博 士,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iesUniversity)博士學位。

現任教於艾莫 里大學(EmoryUniversity)。

1989年天安門大屠殺之後,他已決定不再回中國, 這個決定,讓哈金斷了中國情結,斷了與中國和中國所意味著的一切,哈金曾經 說過,日後,將選擇英文寫作,努力在西方社會生存下來,這是他的目標,日後 的寫作方向,更會以自己來到美國後的親身體驗為題材,描寫留學生及移民生活 為主。

  其著有三本詩集:《於無聲處》(BetweenSilence)、《面對陰影》                     (FacingShadows)和《殘骸》(Wreckage)     三本短篇小說集:《辭海》(OceanofWords)、《紅旗下》                     (Underthe  RedFlag)和《新郎》(TheBridegroom)      以及兩篇長篇小說:《池塘裡》(InthePond)和《等待》(Waiting)。

       曾獲1999年美國「國家書卷獎」、2000美國筆會/福克納基金會所頒發 「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之中國作家。

PEN/Faulkner Award文學獎評審團譽為:「在疏離的後現代時期,仍然堅持 寫實派路線的偉大作家之一。

」     哈金的寫作風格深受「俄國近代小說之父」果戈里(NikolayVasilievich  Gogol)及「俄國的偉大文學家」契訶夫(Anton P.Chekhov)等俄國作家所影響 。

在他得獎後,接受《紐約時報書評》訪問時,也談到,自己的作品絕不是溫馨 而令人舒暢的故事,但是希望能將藉由自己的作品,將事情推廣到一般人沒有想 到的限度之外,而讓讀者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哈金是一個對扭曲的人性非常敏感的作家,他選擇描寫的每一個人、每一件 事,都有一個觸動人性層面的點,這個點或許是寫人的愚昧,或許是貪欲,或許 是對愛情的追求,也可以是對性的飢渴,但是這些故事發生在特別的年代和環境 ,被打上了扭曲的時代印記。

引起英文讀者共鳴的,恐怕就是這些來自完全陌生 的社會環境及讓他們似曾相識的人性。

      關於新郎   短篇小說《新郎》為旅美作家哈金暨《等待》及《光天化日》二書後,時報 出版最新年度鉅獻。

被譽為契訶夫般堅實沈穩的筆,用十二個簡單卻愕然的短篇 架構,拼湊出大陸改革開放後的生活實錄。

《新郎》,使用的正是喬伊斯的短篇 小說形式、果戈里的喜劇表現及契訶夫的悲劇底蘊。

    在本書中,哈金再次以《等待》裡的大陸木基市為背景,但這次卻把他筆下 的風景擴到了整個城市、把時間拉到了現在:一個存在對岸,但卻同樣勾勒出你 我心中的陰鬱,所架構的畸化社會。

他的故事都是以人性為出發,最後卻被世界 所統一。

全書包括有〈破壞分子〉、〈活著就好〉、〈幼稚園裏〉、〈武松難尋 〉、〈破〉、〈新郎〉、〈暴發戶的故事〉、〈舊情〉、〈荒唐玩笑〉、〈一封 公函〉、〈紐約來的女人〉、〈牛仔炸雞進城來〉等十多個精彩故事,寫盡舊中 國封建社會的僵化,與共產主義和新社會的思想文化衝擊,幽默詼諧中,娓娓道 出人生的悲喜與無奈,其中多篇小說亦曾榮登1997、1999及2000年美國年度最佳 短篇小說之林。

       19世紀的畫家惠斯勒(James A.McNeillWhistler,1834-1903)說過這麼一句 話:「我能夠畫一棟襯著白雲的白色建築」。

惠斯勒因能在最小的色階中表達豐 富微妙的色彩變化而著名。

而哈金照了生活的本色去寫的樸素文字,也是如此。

一個人是怎樣在那個時代裡委委屈屈地活過來的。

這裡沒有責備,也沒有安慰、 虛假的希望,作者只用出色的寫實技巧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小人物活生生的生命流 程。

    無可奈何---破壞分子     人生有時就是如此的無理可循,在〈破壞分子〉一文裡,公安份子以野蠻行 逕對待老認為社會應當充滿理性思維的知識分子,讓人看了會不禁想一同報復, 但無可奈何的知識分子最後竟採取了阿Q式的破壞性報復,在我看了只覺得誇張 、可怕,不過想想,或許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類似的奇蹟發生,只不過沒注意到 罷了。

更何況是發生在以前的中國大陸,這種蠻橫的行為,可能都比比皆是。

    事事難料---活著就好   最怕騎著摩托車穿越攏長的地下道,摩托車專用道總是潻黑又窄小,要不斷 注視著前方出口到底到了沒,又要害怕如果一個不穩可能會碰到旁邊的牆壁,有 時只覺得騎了這麼久,怎麼還不見出口呢?人生常常就像是在走迷宮、過隧道一 樣,你永遠無法預知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更無法保證你不會怎麼樣,有些人總 會認為那些倒楣的事,絕不會那樣湊巧地發生在自己身上,看〈活著就好〉這篇 短文,讓我有了以下的感受,文中的古漢,誰又會預料到他會碰到大地震呢!我 想,處在一個不確定的情況下固然難受,老深怕傷害的到來,如此痛苦,不如咬 緊牙關,努力以赴,並以愉悅的心情來看待,或許人生會更有所不同,活得也較 快樂。

哈金在文中坦率點出個人的存在無關緊要,甚至消失好過於存在,特別是 在房荒嚴重、貧窮壅塞的地區中,如此難過的心境,當事者卻能以「活著就好」 的心情來看待,我想人生可能就是如此,無奈還不如豁達看待。

      年幼與無知---幼稚園裡   是由一個小女孩窺見成人世界的詭異和欺騙,以及孩童愚蠻的報復,以突顯 物質缺乏的窘境。

其實,孩童世界的想法是很單純、無知,有時更有些無俚頭的 ,我們每個人也有過這麼一段,雖然可能已全然不記得了,不過能走過這麼多個 歲月,可真是不容易;小孩就好像是一張白紙一樣,你給他什麼,他就記什麼, 答應過他們的事,可能就會一直記在心中,其實大人們的一舉一動及言行他們也 都看在眼裡,有時更會相互模仿或學習大人,所以如果接收了好的新知,他就會 記得好的,但如果接收到不好的事物,他們就會記下不好的了,因此,對於小孩 的感受及學習,我們可不能輕忽,他們也和我們大人一樣,有著敏感的感受,他 們努力地在填寫著心中的那張白紙,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像……一樣,這就是學 習的動力吧!我們是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了此項動力了呢?     人生的悲哀---武松難尋   光鮮亮麗的外表下,總是藏有不為人知的秘密,而成功也不是白白得來的, 其中所要付出的心血及努力,可能是你無法想像的,文中讓女子們嚮往的英雄「 滬平」,因為了重拍武松打虎的鏡重,最後竟失去了最重要的健康,余導演為了 達到目的,更是不惜傷害了演員,我覺得人生有時很黑暗,爭名奪利使大家喪失 了本性,就像沒有人性的猛虎一般,最後,更讓我覺得可悲的是,滬平因拍片而 成為打虎英雄,可是影迷可能不知道他已失去了理智,快成為一廢人了,為了名 利而失去了寶 貴的健康,真的值得嗎?這問題不禁在我心中產生了一大問號。

     如你有發現文章錯字或是任何問題,請按此處告訴我們 ←上一頁 │回閱讀之旅│ 下一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