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 東華大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章亞昕(1988):〈評郭沫若《詩的一元論》〉《郭沫若研究》第五集,河北:花山文藝。

王駿驥(1995):《魯迅郭沫若與中國傳統文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詩路網站首頁>>典藏詩人(1880-1919)>>郭沫若 個人簡介 簡介/登入 分類彙整 作家年表(RSS)(1) 作家書目(RSS)(1) 品評詩人(RSS)(1) 照片(RSS)(1) 簡介(RSS)(2) 評論彙編(RSS)(1) 詩作(RSS)(12) 月曆 11月2021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2月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分月彙整 12月2006 12月2005 11月2005 搜尋 搜尋關鍵詞 文章列表 評論彙編 品評作家 作家書目─郭沫若創作年表 作家年表─郭沫若大事年表 作家小傳 個人簡介 身影一 罪惡的金字塔 血肉的長城 戰聲 最近迴響 最近引用 推薦連結 WordPress.com WordPress.org RSS聯播: 12月26,2006at7:29pm 評論彙編 書目評論 劉夢溪(1996):《中國現代學術經典》[v.5],郭沫若卷,石家庄市:河北教育。

邢小群(2005):《才子郭沫若》,北京:同心出版社。

蔡震(2005):《文化越境的行旅:郭沫若在日本二十年》,北京:文化藝術。

吳定宇(2004):《抉擇與揚棄:郭沫若與中外文化》廣州:中山大學。

梁滿倉(1990):《郭沫若》北京:新華。

鄭舍農(1995):《郭沫若、安娜》北京:中國青年。

章亞昕(1992):〈郭沫若的文化宿命〉《郭沫若研究》第九集,河北:花山文藝。

章亞昕(1988):〈評郭沫若《詩的一元論》〉《郭沫若研究》第五集,河北:花山文藝。

王駿驥(1995):《魯迅郭沫若與中國傳統文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李曉虹(1999):〈郭沫若與焦菊隱〉《文壇史林風雨路》,浙江:人民出版社。

王錦厚(1996):《郭沫若學術論辯》四川:文藝出版社,第87頁。

蔡震(1995):〈在歷史、現實與理想關係中的文化構想〉《郭沫若百年誕辰紀 念文集》。

蔡震、李曉虹(2001):〈解讀《女神》〉《文壇史林風雨路》,浙江:京華出版社。

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編(2002):《郭沫若與20世紀中國文化》,福建:人民出 版社。

蔡震(2002):〈理想激情與英雄夢想——關於郭沫若浪漫精神的思考〉《《郭 沫若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

期刊論文 錢玉趾(2004):〈評郭沫若的《九歌》譯注〉 彭放(2001):〈一個人和一個時代–評《郭沫若研究論稿》〉《學習與探索》第4期。

翟清福(1992):《無法迴避的爭詫—一評(郭沫若總論)》,《郭沫若學刊》第1期。

李興陽(2004):〈精神浮蕩下的心靈鏡像—郭沫若小說中自我形象的人格特徵 與隱喻意義論析〉《江蘇社會科學》3期。

馮憲光(2005):〈捍衛中華美學的疆土–評《郭沫若美學思想研究》〉《人民日 報》10月13日,第九版。

蔡震(1994):〈歷史演繹中的文化個性——論郭沫若的思想轉換〉《郭沫若學 刊》第1期。

蔡震(1994):〈關於抗戰時期歷史劇的思考〉《郭沫若學刊》第4期。

王駿驥(1995):〈魯迅郭沫若歷史小說的文化底蘊〉《魯迅研究月刊》。

王駿驥(1995):〈魯迅郭沫若俠義觀比較論〉《魯迅研究月刊》。

鐘作英(1995):《文化偉人郭沫若》,浙江:少兒出版社。

郭平英(1996):〈陳明遠與郭沫若書信往來質疑〉《文藝報》5月10日。

李曉虹(1996):〈當代散文的讀者閱讀與審美期待〉《當代作家評論》第5期。

王駿驥(1997):〈論“五四”時期郭沫若對中國傳統形上哲學的體認和追求〉 《郭沫若學刊》。

李曉虹(1997):〈郭沫若與王陽明——兼談郭沫若對儒家思想的詩性解讀〉《郭 沫若學刊》第1期。

蔡震(1995):〈一個關於女性的神話〉《郭沫若學刊》第3期。

葉桂生(1998):〈評郭沫若的老子考——兼駁“抄襲”之說〉《郭沫若學刊》 第1期。

李曉虹(1995):〈郭沫若早期人格詩論及其形成的內在原因〉《郭沫若學刊》 第4期。

王駿驥(1995):〈郭沫若與秦始皇〉《郭沫若學刊》。

王駿驥(2002):〈郭沫若由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突變”的文化根據〉《華北 電力大學學報社科版》。

謝保成(2001):〈論郭沫若的李杜研究〉《郭沫若學刊》第2期。

報上評論 張蔭麟(1932):《評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大公報•文學副刊》208期,1月4日. 詩路管理員發表|評論彙編|單篇網址|迴響(0) 12月26,2006at7:28pm 品評作家 ◇摘自:〈郭沫若《女神》〉《中國近代文學》第二節。

《女神》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特色。

貫串詩集中的對黑暗現實、陳腐傳統的徹底反抗與破壞,對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熱切追求與讚美,以及對革命前途的堅信,對創造理想的樂觀,等等,都強烈地反映了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份子革命的願望、要求和理想,這種革命理想主義正構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義的基本精神。

詩篇的奔騰的想象與大膽的誇張,弘傳的構思與沈烈的色彩,激昂的音調與急驟的旋律,以及神話的巧妙運用等等,又都同詩人的“火山爆發式的內發情感”(注:《沸羹集•序我的詩》)相適應,反映了革命浪漫主義在手法上的長處。

郭沫若曾說:“詩不是‘做’出來的,只是‘寫’出來的。

”(注:《三葉集》1920年1月18日致宗白華信)《女神》中的詩,大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當寫作《鳳凰涅盤》、《地球,我的母親!》等詩時,往往詩興突然襲來,無暇仔細推敲,反復加工,任憑詩句奔瀉成章,但由於詩人感情的飽滿,藝術修養的深厚,所以無論是粗獷的或是婉約的,都使人感到是信手寫來,不事雕琢,而能達到和諧鏗鏘的境地。

例如《湘累》裏的一節:   九嶷山上的白雲有聚有消。

  洞庭湖中的流水有汐有潮。

  我們心中的愁雲呀,啊!   我們眼中的淚濤呀,啊!   永遠不能消!   永遠只是潮!   一唱三歎,這種自然流瀉的音節是和他和自然流露的感情相適應的。

郭沫若廣泛地閱讀了我國古典詩歌和某些外國著名詩人的作品。

惠特曼的影響當然不能忽視,詩人自己說過:“惠特曼的那種把一切的舊套擺脫乾淨了的詩風和‘五四’時代的狂為突進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徹底地為他那雄渾的豪放的宏朗的調子所動蕩了。

”(注:《我的作詩的經過》,《沫若文集》第11卷第143頁)而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和李白的影響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郭沫若對屈原有深深的愛好。

他在詩劇《湘累》中所表達的那種沛然若決江河的反抗醜惡現實、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既符合於屈原的性格,又代表了“五四”時期詩人自己的處境和心情。

這種精神貫串在《女神》的很多詩篇裏。

李白也是郭沫若所喜愛的詩人,他曾將李白的《日出入行》按照新詩的款式分行寫了出來,詩中“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幸同科”的風格、精神和氣質,與郭沫若息息相通。

這些都說明瞭他同兩位古代詩人之間深刻的精神聯繫,也說明瞭《女神》正是我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傳統在新的革命年代的一個繼承和發展。

  氣勢雄渾豪邁的自由體詩,是《女神》裏最具特色、最能激動人心的篇什,它們真正為“五四”後的自由詩開拓了新的天地。

這些詩篇的出現,一方面是詩人自己闊大不羈的襟懷和豐富強盛的想象力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五四運動濤奔浪湧似的反帝反封建的時代精神的產物。

郭沫若的自由詩突破了從來詩歌的樊籬和束縛?,它沒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甚至連腳韻也不押,但是詩的內在的旋律與詩人感情的節拍是和諧一致的。

在很多地方,詩人用重疊反復的詩行表現層出不窮的想象和情思,給與讀者以強烈的內心激動,使他們跟著他一起憤怒,一起高呼,一起反抗。

就象他在《序詩》裏所期望的那樣,《女神》的確是在當時青年們的胸中“把他們的心弦撥動,把他們的智光點燃”了的。

  除了自由體詩而外,《女神》中也有一部分詩形式格律相當謹嚴。

例如詩劇《棠棣之花》的歌唱部分採用的是傳統的五言詩形式。

《晴朝》和《黃浦江口》有著相當整齊的形式和韻律,而《西湖紀遊》中的某些短詩則表現了詞的小令的風味。

這些可以看出詩人是如何善於採用多姿多彩的形式,來抒發自己不同的情感。

  一九二三年,郭沫若曾為劉海粟的畫《九溪十八澗》題過這樣的詩句:“藝術叛徒膽量大,別開溪徑作奇畫,落筆如翻揚子江,興來往往欺造化……”移用這些句子來說明《女神》在詩歌形式方面充滿叛逆精神的大膽創造,同樣是十分貼切的。

以上資料來源: 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liter/chlit/ch10/ch10_cont.htm 詩路管理員發表|品評詩人|單篇網址|迴響(2) 12月26,2006at7:27pm 作家書目─郭沫若創作年表 出版書籍 郭沫若(1921):《女神》上海:上海泰東。

郭沫若(1920):《三葉集》上海:亞東。

郭沫若(1923):《星空》上海:上海泰東。

郭沫若(1925):《聶瑩》北京:光華。

郭沫若(1925):《文藝論集》北京:光華。

郭沫若1926):《塔》上海:商務。

郭沫若(1926):《落葉》上海:創造社。

郭沫若(1972):《三個叛逆的女性》北京:光華。

郭沫若(1926):《西洋美術史》上海:商務。

郭沫若(1926):《橄欖》上海:創造社。

郭沫若(1927):《瓶》上海:創造社。

郭沫若(1928):《前茅》上海:創造社。

郭沫若(1928):《恢復》上海:創造社。

郭沫若(1928):《水平線下》上海:創造社。

郭沫若(1929):《我的幼年》北京:光華。

郭沫若(1929):《漂流三部曲》青島:新興書店。

郭沫若(1929):《山中雜記及其他》青島:新興書店。

郭沫若(1931):《黑貓與塔》上海:仙島書店。

郭沫若(1930):《後悔》北京:光華。

郭沫若(1931):《文藝論集續集》北京:光華。

郭沫若(1933):《沫若書信集》上海:泰東。

郭沫若(1938):《戰聲》北京:戰士出版社。

郭沫若(1938):《創造十年續編》北京:北新。

郭沫若(1941):《羽書集》香港:盂廈書店。

郭沫若(1942):《屈原》重慶:文林出版社。

郭沫若(1942):《蒲劍集》重慶:文學書店。

郭沫若(1942):《棠棣之花》安徽:作家書屋。

郭沫若(1942):《虎符》上海:上海群益。

郭沫若(1943):《屈原研究》上海:上海群益。

郭沫若(1943):《今昔集》河北:東方書社。

郭沫若(1946):《築》上海:上海群益。

郭沫若(1946):《蘇聯紀行》上海:上海中外出版社。

郭沫若(1945):《波》上海:上海群益。

郭沫若(1945):《十批判書》上海:上海群益。

郭沫若(1945):《先秦學說述林》福建:永安東南出版社。

郭沫若(1945):《青銅時代》重慶:文治出版社。

郭沫若(1943):《孔雀膽》上海:上海群益。

郭沫若(1944):《南冠草》上海:上海群益。

郭沫若(1946):《南京印象》上海:上海群益。

郭沫若(1947):《少年時代》鄭州:鄭州海燕。

郭沫若(1947):《革命春秋》鄭州:鄭州海燕。

郭沫若(1947):《盲腸炎》上海:上海群益。

郭沫若(1947):《今昔浦劍》鄭州:鄭州海燕。

郭沫若(1947):《歷史人物》鄭州:鄭州海燕。

郭沫若(1947):《沸羹集》台北:大孚出版社。

郭沫若(1947):《天地玄黃》台北:大孚出版社。

郭沫若(1947):《地下的笑聲》鄭州:鄭州海燕。

郭沫若(1948):《抱箭集》鄭州:鄭州海燕。

郭沫若(1948):《蜩螗集》上海:上海群益。

郭沫若(1951):《海濤》上海:上海新文藝。

郭沫若(1952):《奴隸制時代》上海:上海新文藝。

郭沫若(1959):《雄雞集》北京:北京。

郭沫若(1959):《洪波曲》鄭州:鄭州海燕。

郭沫若(1959):《蔡文姬》北京:北京。

郭沫若(1959):《潮汐集》北京:北京。

郭沫若(1959):《駱駝集》北京:北京。

翻譯作品 無 期刊、報紙、散篇 詩路管理員發表|作家書目|單篇網址|迴響(0) 12月26,2006at7:26pm 作家年表─郭沫若大事年表 1906年 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2年 郭沫若與張瓊華(1890年-1980年))在父母的包辦下結婚,五天后郭沫     若離家,兩人沒有離異,以後68年張瓊華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

1914年 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

1916年 郭沫若在日本與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年-1994年)同居,安娜為     此斷絕了與父母的關係。

他們生有五個子女:長男郭和夫,次男郭博,     三男佛生,女兒淑子,四兒志鴻。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     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1921年 發表第一本詩集《女神》,,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     編輯《創造季刊》。

1923年 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週報》和《創造日》。

1924年 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

1926年 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

1927年 就任蔣介石總司令指揮下的北伐軍總政治部主任。

安慶“三二三慘案”     ,蔣介石清黨。

郭沫若寫下了聲討蔣介石的檄文,隨後參加了南昌起義。

1928年 2月到日本避難。

流亡日本。

1930年 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

1930年 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1937年 全面抗戰爆發後回國。

郭沫若不辭而別離開日本,與安娜斷絕了聯繫。



回國後前往南京拜謁汪精衛、蔣介石,要求蔣原諒從前的事情。

1938年 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     的6個歷史劇。

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      隨筆、詩歌等。

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1916年-1979年)同居。

1939年 夏補辦婚禮。

共生四男二女,兒子漢英、世英、民英,女兒庶英、平      英,另一小兒子姓名不詳。

1947年 國共內戰期間郭沫若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7年 郭民英自殺。

1968年 郭世英年被北京農業大學的紅衛兵抓去刑訊逼供,不久從四樓墜下而      死。

1978年 3月作《科學的春天》的書面報告(內容原中宣部國際宣傳處幹部胡平     起草),號召知識份子鑽研學術。

6月12日在北京逝世。

詩路管理員發表|作家年表|單篇網址|迴響(0) 12月26,2006at7:25pm 作家小傳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父親郭朝沛經營家業。

母親杜遨貞,是一個沒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兒。

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1921年發表第一本詩集《女神》,,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週報》和《創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

  1926年後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

1927年他就任蔣介石總司令指揮下的北伐軍總政治部主任。

安慶“三二三慘案”之後,蔣介石清黨。

郭沫若寫下了聲討蔣介石的檄文,隨後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

蔣旋即通緝郭沫若,1928年2月郭只好到日本避難。

  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

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

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

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

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

  在這期間,郭沫若寫了許多迎合時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後人詬病,理論專著《李白與杜甫》一書更是令人齒冷。

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國文化界成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證。

郭沫若以毛澤東的詩友著稱,和毛時有詩詞唱和,這使他深得毛澤東的歡心。

在文革初期被批判,但由於他小心迎合當權者,寫了許多讚美文化大革命的詩作,包括直接讚美江青的詩,因此沒有受到過大衝擊,在整個70年代基本安然無恙。

詩路管理員發表|簡介|單篇網址|迴響(0) 12月2,2005at2:30pm 個人簡介   郭沫若,本名郭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易坎人等,四川樂山人。

一八九二年生,一九七八年辭世。

一九一四年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一九一八年考上福崗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院,開始詩創作,次年,在上海時事新報《學燈》發表詩作。

一九二一年「創造社」成立,郭沫若成為社中主幹。

一九二八年之後流亡日本十年,潛心研究甲骨文及中國上古文。

一九四九年以後,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文聯主席。

著有詩集《女神》(一九二一年)、《星空》(一九二三年)、《瓶》、《前茅》、《戰聲集》、《蜩螗集》、《恢復》、《百花齊放》、《郭沫若詩詞選》等多種。

詩路管理員發表|簡介|單篇網址|迴響(0) 11月2,2005at2:47pm 身影一 詩路管理員發表|照片|單篇網址|迴響(0) 11月2,2005at2:43pm 罪惡的金字塔 心都跛了腳── 你們知道嗎? 只有憤怒,沒有悲哀, 只有火,沒有水。

連長江和嘉陵江都變成了火的洪流, 這火── 難道不會燒毀那罪惡砌成的金字塔麼? 霧期早過了。

是的,炎熱的太陽在山城上燃燒, 水成岩都鼓爆著眼睛, 在做著白灼的夢, 它在回想著那無數億萬年前的海洋吧? 然而,依然是千層萬層的霧呀, 濃重得令人不能透息。

我是親眼看見的, 霧從千萬個孔穴中湧出, 更有千萬雙黑色的手 掩蓋著自己的眼睛。

朦朧嗎? 不,分明是灼熱的白晝 那金字塔,罪惡砌成的, 顯現得十分清晰。

  這首詩是為大隧道慘禍而寫的。

日寇飛機僅三架,夜襲重慶,在大隧道中閉死了萬人以上。

當局只報道為三百餘人。

一九四○年六月十七日 詩路管理員發表|詩作|單篇網址|迴響(0) 11月2,2005at2:42pm 血肉的長城 愛國是國民人人所應有的責任 人人都應該竭盡自己的精誠, 更何況國家臨到了危急存亡時分。

我們的國家目前遇著了橫暴的強寇, 接連地吞蝕了我們的冀北、熱河、滿州, 我們不把全部的失地收回,誓不罷手。

有人嘲笑我們是以戎克和鐵艦敵對, 然而我們的戎克是充滿著士氣魚雷, 我們要把敵人的艦隊全盤炸毀。

有人患了恐日病,以為日寇太強, 我們的軍備無論如何是比它不上, 然而淞滬抗戰的結果請看怎樣? 我們並不怯懦,也並不想驕矜, 然而我們相信,我們終要戰勝敵人, 我們要以血以肉新築一座萬里長城! 詩路管理員發表|詩作|單篇網址|迴響(0) 11月2,2005at2:42pm 戰聲 戰聲緊張時大家都覺得快心, 戰聲弛緩時大家都覺得消沉。

戰聲的一弛一張關於民族的命運, 我們到底是要作奴隸,還是依然主人? 站起來啊,沒再存萬分之一的儌倖, 委曲求全的苟活快不是真正的生。

追求和平,本來是我們民族的天性, 然而和平的母體呢,朋友,卻是戰聲。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日晨 詩路管理員發表|詩作|單篇網址|迴響(0) «上頁 Copyright©版權所有行政院文化部執行單位:國立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地址:974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一號國立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TEL:03-8635257,03-8635255FAX:03-863526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