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婚姻有點擠」戴安娜王妃的BBC 經典專訪 - 換日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97 年8 月31 日凌晨,戴安娜在法國巴黎阿爾瑪橋(Pont de l'Alma)旁邊的地下車道遭遇車禍,送院搶救之後不治身亡,終年36 歲。

車禍中,與戴安娜同行的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時事現場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上架,夢想人生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首頁 時事現場 時事 「這段婚姻有點擠」戴安娜王妃的BBC經典專訪,遭控為「騙來的訪問」──獨立調查結果出爐 BBCNews中文 2021/05/27 3404 PhotoCredit:TheRoyalFamilyOfficialWebsite 此訪談在當時吸引2,300萬觀眾收看,其內容引起軒然大波。

女王伊利莎伯二世(QueenElizabethII)其後分別發函夫妻倆,請他們離婚。

英國最高法院退休法官約翰・戴森勳爵(JohnDyson,LordDyson)發表獨立調查報告稱,BBC電視時事欄目《廣角鏡》(Panorama)前記者馬丁・巴希爾(MartinBashir)以「欺詐」手段獲得採訪已故威爾士王妃戴安娜(Diana,PrincessofWales)的機會。

BBC對此作出「無條件道歉」。

《廣角鏡》單元〈專訪威爾士王妃殿下〉(AnInterviewwithHRHThePrincessofWales)畫面。

圖/ITV[email protected]Youtube 戴森勳爵星期四(5月21日)發表的報告稱,巴希爾的行為違反BBC編輯指引,向BBC上司與管理層撒謊。

但同時,BBC也沒能在事件中持守「高標凖的誠信和透明度」。

劍橋公爵威廉王子(PrinceWilliam,theDukeofCambridge)接受戴森勳爵的結論,並指責《廣角鏡》的專訪導致母親偏執問題惡化,也破壞了父母的關係,而這全因為BBC管理層庸碌無能,沒能嚴加追問。

薩塞克斯公爵哈利王子(PrinceHarry,theDukeofSussex)另行發表聲明稱,其母親是被一連串不道德媒體文化所引起的漣漪效應所殺害。

英國文化大臣奧利弗・道登(OliverDowden,杜永敦)表示,政府將思考是否需要進一步改變BBC。

大法官兼司法大臣羅伯特・巴克蘭(RobertBuckland,白樂彬)說,事件有否牽涉刑事犯罪成分,應由警察等執法當局來決定。

此前曾否決開展刑事調查的大倫敦警察廳(MetropolitanPolice)表示將根據新的報告書作出評估。

威廉、哈利兄弟的強烈回應 撰文:約翰尼·戴蒙德(JonnyDymond)/BBC王室事務記者 威廉王子所表達的情感並不誇張。

這不光是關於巴希爾,而是關於BBC整體,也就是他所認為完全無力調查事件,甚至於選擇隱瞞不光彩事情的這家機構。

注意:沒有人說這件事到此為止,也沒有人說事情已年代久遠。

相反地,他明確地指責BBC把父母推向離婚,也在隨後導致其母親身亡的事情上扮演了一定角色。

哈利王子也發表了聲明,沒那麼怒髮衝冠,沒那麼指名道姓,倒是正如他一向所說,指出是「一種剝削與不道德操作文化」導致事件。

無疑,過去是哈利對媒體怒目而視,威廉則顯得既往不咎。

如今這位第二順位王位繼承人以肺腑之言猛烈抨擊BBC,似乎說明他所受的傷害有多深,有多沮喪。

《戴森報告書》 撰文:阿莫・拉詹(AmolRajan)/BBC媒體編輯 《戴森報告書》展示了BBC在1990年代一系列道德上、專業上與編輯上的過失,而這可以分為3個層面。

首先,那場世紀採訪是靠欺詐而來。

馬丁・巴希爾已承認偽造銀行結單,報告書進而指出他對多位人士撒謊,包括對BBC人員。

其次,後來的BBC總監霍爾領導的調查「可悲地無效」(woefullyineffective)。

巴希爾從一開始就被信任,史賓賽伯爵從未被約談。

更關鍵的是,戴森勳爵拒絶接納霍爾及其團隊的辯解。

最後,戴森用上了他明知具爆炸性的詞語:有人「包庇」(coveringup)。

包庇的源頭並不清楚,但無論如何,BBC密謀大規模地欺騙公眾,而正是公眾資助BBC,BBC理應服務公眾。

這份報告書不但會傷害BBC,還會給它留下疤痕。

但也該指出,這次事件暴露了BBC新聞編採的歷史性過失之際,也同時彰顯了新聞報導的力量。

無論是每日郵報集團還是《星期日泰晤士報》的記者,全靠他們鍥而不捨,我們今天才能首次掌握電視史上最舉足輕重,也可以說是引致最嚴重後果的採訪,其背後的真相。

戴妃在《廣角鏡》專訪中曝光了哪些信息? 查爾斯與戴安娜在1981年結婚。

1995年11月20日,BBC電視一台(BBCOne)播出了《廣角鏡》單元〈專訪威爾士王妃殿下〉(AnInterviewwithHRHThePrincessofWales)。

在此之前,英國王室成員從未如此公開談論王室生活,以及其本人與其他王室成員的關係,因此被視為BBC一次重大的獨家採訪。

戴安娜王妃在這次訪談中: 承認自己有外遇 稱查爾斯王子與卡蜜拉・帕克・鮑爾斯(CamillaParkerBowles)的婚外情讓她感到自己毫無存在價值(卡蜜拉2005年成為查爾斯王子的妻子,獲康沃爾公爵夫人(DuchessofCornwall)頭銜) 說出:「這段婚姻裏面有3個人,所以有點擠。

」(Therewerethreeofusinthismarriage,soitwasabitcrowded.) 聲稱她患上了暴食症,且有自殘行為 稱查爾斯王子也許無法適應登基為王之後的生活 聲稱查爾斯王子幕僚密謀對付她 這次訪談吸引2,300萬觀眾收看,其內容引起軒然大波。

女王伊利莎伯二世(QueenElizabethII)其後分別發函二人,請他們離婚。

採訪戴安娜的這位記者是什麼人? 馬丁・巴希爾現年58歲,是英國最知名記者之一。

除了這次戴安娜專訪,於2003年2月在英國獨立電視台(ITV)播出,貼身專訪麥可・傑克森(MichaelJackson)長達8個月的紀錄片,也是巴希爾的話題之作,吸引了1,400萬人收看。

巴希爾當時年資尚淺,且從未從事王室報導。

他取得訪問戴妃機會的消息曝光時,令不少BBC的人驚嘆不已,只是大家未必想到這採訪過程,在20多年後會被揭發存在舞弊行為。

戴安娜專訪播出之後幾年,巴希爾離開BBC,到ITV替該台知名新聞主播特雷弗・麥克唐納爵士(SirTrevorMcDonald)製作時事節目。

2004年巴希爾移居美國紐約,先加入美國廣播公司(ABC),其後轉到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擔任政治評論員。

2013年,巴希爾因在MSNBC節目中批評美國共和黨前副總統候選人莎拉・佩林(SarahPalin)是「世界級蠢材」(world-classidiot)而要公開道歉,繼而辭職。

巴希爾於2016年返回英,獲BBC返聘為宗教事務編輯。

2019年他參與ITV選秀節目《XFactor》名人賽,於第三周遭淘汰出局。

2020年10月,剛接受過第四次心臟搭橋手術不久的巴希爾感染2019年冠狀病毒(COVID-19),一度病重。

在同一時間,戴安娜王妃弟弟——第九代史賓賽伯爵查爾斯・史賓賽(CharlesSpencer,9thEarlSpencer)──公開指控巴希爾涉嫌欺騙姊姊受訪。

2021年4月,巴希爾以健康為理由向BBC請辭,一個月後離職。

BBC副新聞總監喬納森・芒羅(JonathanMunro)表示,巴希爾遞交辭職信後不久再次入院接受心臟手術。

戴森勳爵報告如何評價巴希爾的行為? 英國第四頻道電視台(ChannelFour)於2020年10月播出紀錄片《戴安娜:那場訪談背後的真相》(Diana:TheTruthBehindtheInterview),曝光多位知情人士對1995年《廣角鏡》專訪的質疑。

11月,《每日郵報》(DailyMail)刊出史賓賽伯爵要求BBC調查的主張。

11月18日,BBC宣佈委託戴森勳爵開展獨立調查,2021年5月20日發表調查結果,是為《戴森報告書》(TheDysonReport)。

戴森勳爵的報告明確地形容巴希爾以欺詐手段獲取採訪機會。

報告證實巴希爾向史賓賽伯爵出示一份偽造的銀行結單,聲稱某報業集團向伯爵一名前僱員匯款,以圖獲得伯爵信任,將其介紹予戴安娜王妃。

巴希爾承認他要求圖像設計師馬特・威斯勒(MattWiessler)拼湊出這份銀行結單,但當BBC多位經理查問巴希爾時,他連番否認曾向史賓賽伯爵展示有關文件。

報告認為巴希爾「撒謊並維持著該謊言,直到無法自圓其說。

這是其最應受譴責的行為,且對其整體誠信構成莫大疑問」。

BBC在戴森勳爵報告中得到哪些評價? 事發時《廣角鏡》節目組所在:BBC倫敦白城園區(BBCWhiteCity)。

圖/diamond[email protected]CC2.0 事實上,英國《星期日郵報》(MailonSunday)早於1996年初曝光了這份虛假的銀行結單,《星期日泰晤士報》同期也曾發表質疑這次專訪的調查報道。

時任BBC新聞總監托尼・霍爾(TonyHall)召開內部調查,結果認定巴希爾、《廣角鏡》與BBC新聞部毫無過失。

但《戴森報告書》指出,該次內部調查從未會見史賓賽伯爵以聽取證詞,未能全面反映事實,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報告書批評,內部調查並未以「必要的懷疑和謹慎」來看待巴希爾的證詞,也沒能提出任何合理理由說明為何如此處理,尤其是當巴希爾已承認偽造銀行結單,而此舉本身已嚴重違反BBC各種規章。

托尼・霍爾後來獲授勳成為霍爾勳爵(LordHall),並曾在2012至2020年間擔任BBC總裁。

報告同時指責BBC隱瞞巴希爾是如何獲取該次訪問,又迴避媒體查詢。

《戴森報告書》稱:「BBC在毫無正當理由下,沒能達至高標凖的誠信和透明度,而這理應是其典範。

」 《戴森報告書》的結論包括: 巴希爾仿造的虛假銀行結單幫助他取信於史賓塞伯爵 巴希爾透過接觸戴安娜王妃的弟弟而得以游說王妃接受採訪 隨著其他媒體對該次訪談的興趣增加,BBC隱瞞了他們所得知,有關巴希爾如何獲取採訪機會的內情 不過,在《戴森報告書》附錄中作為證據刊登的一封1995年便條中,戴安娜王妃表示「毫不後悔」接受《廣角鏡》採訪。

戴森勳爵指出,戴安娜王妃這封日期為1995年12月22日的便條是在2020年11日被發現,並轉交BBC行政人員。

圖/DYSONINVESTIGATION 各方對《戴森報告書》有何反應? BBC回應稱,報告指出了多項「明確失誤」,而當時既有的編輯守則本該足以阻止記者以此等手段獲取採訪。

BBC聲明同時承認,管理層當時應盡更大努力尋根問底,並開誠佈公。

巴希爾形容偽造該銀行結單是「愚蠢行為」並為此道歉,但他聲稱這從未左右戴安娜王妃決定是否接受其採訪。

前BBC總裁霍爾勳爵發表聲明,承認當時他作為新聞總監,以「疑點利益歸於被告」(benefitofthedoubt)為由放過巴希爾,是錯誤決定。

現任BBC總裁蒂姆・戴維(TimDavie)說:「雖然報告指出威爾士王妃戴安娜熱衷於接受BBC採訪,但尋求採訪的過程顯然與公眾合理期望遠遠不符。

」 「我們對此感到非常抱歉,戴森勳爵已明確指出問題所在。

」 BBC董事會主席理查德・夏普(RichardSharp)說,BBC「毫無保留地接納」《戴森報告書》的內容,並認同事件中存在多項「不能接受的過失」,「我們不會因為事情年代久遠而覺得安慰」。

BBC以總裁戴維名義致函威廉王子、哈利王子、查爾斯王子與史賓賽伯爵道歉。

據BBC了解,戴維在致查爾斯王子的信函中承認巴希爾對王儲、其幕僚與其他王室成員作出「虛假和不實主張」。

BBC同時退還一切與該期《廣角鏡》節目有關之獎項,包括一項1996年的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電視獎項。

前BBC主席邁克爾・格拉德勳爵(MichaelGrade,BaronGradeofYarmouth)於巴希爾舞弊嫌疑曝光之後曾猛烈抨擊BBC管理層。

他形容BBC的包庇行為比巴希爾的所作所為更加惡劣。

格拉德勳爵說:「要整整25年才真相大白,這不禁讓人聯想,BBC的新聞檔案裏還埋藏著多少我們從不被告知的包庇?」 馬特・威斯勒(製作銀行結單的圖像設計師)在當年的內部調查過後,不再獲BBC委託任何工作。

他在5月21日對BBC記者回應說,有關方面在20日晚22:00給他發來道歉信息,實在是「太少、太晚」。

他要求霍爾勳爵和時任BBC主席約翰・比爾勳爵(JohnBirt,LordBirt)向他當面道歉。

戴安娜王妃晚年回顧:從離婚到巴黎致命車禍 圖/Russ[email protected]CC2.0 戴安娜・弗朗西斯・史賓賽女勳爵(LadyDianaFrancesSpencer)生於1961年7月1日,是第八代史賓賽伯爵約翰・史賓賽(JohnSpencer,8thEarlSpencer)第四名孩子。

1981年,戴安娜與英國王儲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子(Charles,PrinceofWales)結婚,先後誕下威廉與哈利。

1992年,戴安娜與查爾斯分居;1996年,兩人離婚。

1997年8月31日凌晨,戴安娜在法國巴黎阿爾瑪橋(Pontdel'Alma)旁邊的地下車道遭遇車禍,送院搶救之後不治身亡,終年36歲。

車禍中,與戴安娜同行的友人——英國埃及裔富商之子多迪・法耶茲(DodiAlFayed)和司機亨利・保羅(HenriPaul)同告喪生。

法耶茲的保鏢特雷弗・里斯—瓊斯(TrevorRees-Jones)生還。

調查人員認定,保羅體內每100毫升血液的酒精含量為175毫克,遠高於法國法定上限50毫克,相當於喝了多於一瓶葡萄酒;保羅試圖擺脫「狗仔隊」攝影師追蹤,加速逃走,結果轎車失控,撞上地下車道一根混凝土柱子,造成慘劇。

(本文授權轉載自「BBCNews中文」) 執行編輯:蕭又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英國 皇室 婚姻 離婚 媒體倫理 關聯閱讀 哈利、梅根揭露幕後真相,皇室遇85年最大危機──但,英國輿論為什麼不買單? 一場「預演」的葬禮──從菲利浦親王逝世看英國皇室的新挑戰 作品推薦 海外菁英才有資格叫Expat?他們和Migrant、Immigrant到底差在哪? 「性代理人」如何幫以色列傷兵康復?一項國家買單卻爭議不斷的療法 參考資料 TOP BBCNews中文 BBCNews中文│致力為全球華文受中提供獨力、可信、中立,同時擁有國際視角、深度、廣度和維度,包含新聞時事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內容的綜合數位時代多媒體平臺。

看更多 上一篇 歐盟的「性別麻煩」:波蘭與匈牙利對「性別平等」一詞感冒是何道理? 下一篇 【今天來點跨文化】莎士比亞與陳澄波是何時逝世的?從兩位主播的錯誤,看阿根廷的文化盛衰與台灣的文化傷痕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時事CurrentAffairs 香港《蘋果日報》停刊:這意味著什麼?──整個香港社會,再沒有「不畏強權」的新聞自由 政治Politics 公平審判還是鬧劇一場?國際矚目卻不具法律約束力的「維吾爾族法庭」究竟是什麼? 職涯Career 在英國親歷職場霸凌,用血淚換來的學習:理論與現實間,該如何自保? 時事CurrentAffairs 萊雅承諾環境永續用綠電年減碳等同5.1萬棵樹木吸碳量 廣編企劃|【U20論壇演講精華|#逆轉氣候變遷:2030氣候願景,新北淨零碳城市】 熱門文章 1 走遍聯合國193個會員國、環遊世界7次──西班牙旅行達人:想了解世界就得旅行(BBCNews中文) 2 我的中國交換「奇幻之旅」──包括武漢大學室友對我說:「好像不統一也挺好的」 3 「幼童與后冠」:當3歲孩子打扮成性工作者、墊起假胸假臀──關於兒童選美之我見 4 我的30歲,艱難卻不無力:一個台中技職畢業生,來到德國成家立業的真實心路歷程 5 「在德國生活,到底需不需要會講德文?」──曾經完全不懂德語的我,如今這麼認為 6 在倫敦被裁員,到遇見夢想成真的工作:商業分析師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