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晴圓缺話「朔」「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年中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總是成為最應景的詩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古人很早就觀察到了月亮這種周期性的陰晴圓缺變化,並把這種變化的循環周期稱為一個「月」。

因太陽、地球、月亮

三者的相對位置隨著

月亮繞地球運行而變化

月亮才有了看上去

圓缺形狀的更迭

月亮位於日、地之間時

叫做「朔」

此時月亮暗的球面

朝向地球

人們看不到它

朔之後一兩天

鐮刀狀的新月在天空露面

並且明亮的部分日益擴展

五六天以後 成為半圓形

這時的月相稱為「上弦」

再過7天,便到了滿月

月亮與太陽遙遙相望

我們稱之為「望」

滿月之後,明亮部分又漸漸虧缺

經過「下弦」,

逐漸成為黎明前

掛在東方天空的一絲殘月

那麼,為什麼要把每月初一

稱為「朔」呢

甲骨文中不見「朔」字

但有「屰」字

甲骨文與金文的「屰」字

都是一個倒著的人形

《說文解字》:「屰不順也

「屰」的本義就是倒逆不順

朔,月一日始蘇也

從月,屰聲

這裡的「屰」應該也兼表義

可以引申為初始的意思

又因為「日月合朔於北」

所以北方又被稱為「朔方」

北風也叫「朔風」

至於「望」字的甲骨文

則像一個人站在土堆上舉目遠望

《詩經》里有「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左轉·曹劌論戰》中有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說明「視」是近察,「望」是遠眺

金文則另外加了義符「月」

這個「望」已經有了滿月的意思了

「望」的後一天叫做「既望」

蘇軾《前赤壁賦》開篇就寫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表示那一天是壬戌年的七月十六日

而一個月的最後一天被稱為「晦」

這天月亮暗淡無光

從朔到望再到晦的月相變化周期

被稱為「朔望月」

平均為29.53天

月亮每天升起和降落

時間是不一樣的

大致每天會推遲1小時左右

朔以後的新月一般是

早上9點左右在東邊出現,

晚上7時左右掛在西邊

而滿月則是傍晚6點左右出現

半夜12點左右在中天

清晨6點左右月落

古代詩詞中有許多作品

描繪了十五的月亮

著名的有唐人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古代的詩人們

雖然不掌握天體理論

但對月相的描述

卻是真實而精彩的

作者:孟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朔與望的了解

我們知道,月亮本身是不發光的,人們之所以能夠看到它,是因為它反射了太陽光的緣故。月亮在繞地球運轉的同時,也隨地球繞太陽運轉。月球、太陽、地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不斷地變化著,因此從地球上看到的月亮...

全國各地的「超級月亮」

月球的公轉周期是27.32天,但是以月亮的朔望月周期性變化作為一個月,一周期平均為29.53天,這兩者產生差異主要是前者還差地球在這一個月里走過的路程。 假設讓月球從地球和太陽之間(此時月相為新...

月相變化圖,月相變化規律是怎麼樣

古人有言,「人有悲歡離合,月陰晴圓缺」,充滿了一種傷感的浪漫色彩。但是處於21世紀科技時代的我們,對於月的陰晴圓缺之相必定要考究一番,才能對月亮這個遙遠的星球神秘的面紗有所了解。下面是外星奧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