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八載跨越千年 《中華大典·天文典》出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看新聞網2015-11-12 11:29

古人夜觀天象雖然大都用於占卜吉凶,但這些關於天象的記錄卻是天文學研究的寶貴歷史資源。

為研究繼承古代天學遺產,我國建國以來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國家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重點出版工程項目,《中華大典》之《天文典》11月12日正式出版。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天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指的是天體運行所呈現的景象。

古人夜觀天象雖然大都用於占卜吉凶,但這些關於天象的記錄卻是天文學研究的寶貴歷史資源。

可惜的是這些記錄大都散見於各個時代而且有的記錄深奧難懂,為研究繼承古代天學遺產,我國建國以來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國家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重點出版工程項目,《中華大典》之《天文典》11月12日正式出版。

這部一千多萬字的巨著跨越千年彙編、甄選了中國歷代古籍中最有價值的天學記錄,再現了中國輝煌的天文學遺產。

《天文典》按文獻年代從早到晚排列,把我國1911年以前歷代典籍中含有天文曆法內容的資料摘錄出來,提取了最有價值的部分進行了標點和科學分類。

編撰工作開始後參與人員意識到這項工作並不像最初想像的那麼簡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對古代浩瀚天文資料的整體把握和重新理解。

這些工作費時費力對細節要求極高,編撰者經常熬夜通宵,歷經八年時間,幾易其稿,如今五卷本終於得以完美呈現。

在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對於皇家來說涉及到政治、王權,星占,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又和農業、氣候息息相關。

一個人如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往往被認為是很有學問的人。

那麼,在沒有古代天文星占的政治背景,農業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編纂《天文典》又有什麼用處呢?

《天文典》的總主編江曉原教授介紹說,雖然天體演變要經歷幾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古代記錄的天文現象仍然可以作為現代天文學研究的珍貴參考資料。

另外天文學記錄中保留了大量古代中國人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記錄,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而且目前天文愛好者也越來越多,和其他科學相比,天文學具有特殊的審美性,也是培養孩子科學興趣的最佳切入點,所以對天文發燒友來說,這部《天文典》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看看新聞網記者周雲報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璀璨星空里的傳統文化

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推出的視頻欄目《廉潔文化公開課》上,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和我們聊了聊古代天文學的那些事。天文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觀測的科學,就是通過觀察來看宇宙是怎麼在自然規律、物理規律的支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