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為自己不夠好而焦慮的我們——你值得快樂. 「要做就要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以前往往會覺得如果做一件事情,要做就做到最好,不然就不要做,但反而施壓給自己很龐大的壓力,在自己定義的「最好」下,開始會戒慎恐懼,恐懼自己哪裡 ...
GetstartedOpeninappHsuanSigninGetstarted113FollowersAboutGetstartedOpeninappHsuanApr5,2018·7minread獻給,為自己不夠好而焦慮的我們——你值得快樂byJohnSekutowskionUnsplash「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然就不要做。
」「如果搞砸了該怎麼辦?真的好怕自己做得不夠好。
」「為什麼別人都這麼強?自己似乎永遠不夠強。
」看似平常的想法,但當他們不斷地環繞著,一切都不平常了。
這是四個月前的我,一個21歲的平凡女大生,每天焦慮自己不夠好,好,還要更好,漸漸地變得很情緒化,犯一個小小的錯誤就不斷責備自己,懷疑起自己的價值何在,甚至長達一個月的時間,惡夢佔據了我的睡眠,胃脹氣、呼吸窒息感接踵而來,但我不知道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像落入深淵般。
我開始每天吃抗焦慮的藥物,每週到身心健康中心諮商,長達四個月。
因為深知這樣狀態痛苦,便在社群上簡單地分享這些剛走過來的這些事,但沒想到身邊幾位朋友紛紛跑來私訊我,說自己也有類似的情況該怎麼辦,很震驚也很難過,因為在眾人的目光下,我們可能都很璀璨,但心裏深處這些意識型態使我們都身心具疲,完美主義、自我否定、戒慎恐懼⋯⋯。
因此,想把這段故事寫下來,希望能讓與我有類似狀況的朋友,可以更了解自己的情緒,有一些方向去做調整。
byXavierSotomayoronUnsplash為什麼會這樣?記得第一次去找諮商師時,我和他闡述了一下我的狀況,原本一直以為是現在的環境所造成,但他和我說:「雖然看似是新的議題,但你可能舊傷復發了。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浮現在腦海中的任何東西都不是無緣無故的,一定具有其因果關係,因此,在心理諮商中過程中,心理師往往會鼓勵病人儘量回憶童年時期所遭受的精神創傷,掘出潛意識中的癥結。
在心理師的引導下,我才發現自己對於完美主義、自我否定的想法,很大部分是小時候所塑造的。
印象很深刻,有次國小考了三科一百、一科九十幾分,把考卷拿回家給媽媽看,她的第一句話不是「哇,很棒欸,三科一百。
」,而是「你怎麼會這麼粗心!有一科居然沒有考一百,真的不應該⋯⋯」相信這樣的情況不是單一個案,在傳統的東方社會中,父母普遍習慣以否定、責備來評斷子女的表現,「一誇獎他們就會容易自滿」、「小孩不罵就不會乖」等思想深植著,但這也並非他們的錯,因為在文化的脈絡下,他們的上一輩也是這麼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容易讓小孩只在乎那沒有拿到的幾分,而不是自己考了三百分的努力,進而想不斷地證明自己的價值、追求完美,因為只有拿到四百分才能得到肯定。
byAndyBealesonUnsplash在找到根本原因後,釐清並從中找出盲點,聽了心理師的建議、上網看了許多文章,漸漸地產生一些轉念與新的想法:一、做,不做,還有練習做以前往往會覺得如果做一件事情,要做就做到最好,不然就不要做,但反而施壓給自己很龐大的壓力,在自己定義的「最好」下,開始會戒慎恐懼,恐懼自己哪裡不夠好,哪裡還可以更好,因為害怕沒達到那個「最好」,對自己失望,讓別人也對我失望。
後來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一個年紀和我相仿也和我有一樣狀況的女生寫的,擁有完美主義的我們,對於事情的界定,往往只有做到最好和不做,但其實我們做每件事都是第一次,我們都是在探索、學習’、迭代,並沒有人是與生俱來就會做到完美,那些光鮮亮麗的人們,背後也經過很多次的練習與嘗試,在做到最好與不做間,或許還有個可能性——練習做,不一定要最完美,把自己當作一個探索世界的冒險家,練習去做,練習讓自己成長。
二、成為「比昨天的自己更好」的人大家常說我要成為更好的人,但那個「更好」是多好?往往那樣的更好,沒有界線、模糊不清,讓人不斷地想要追求極限,把別人當作標地,想要消化所有手上的資訊,當追求完美到一個失控的極限時,漸漸地無法掌握,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滿足,甚至開始焦慮。
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
—《梁啟超傳》在當代政治哲學課堂中,老師突然提起這句話,梁啟超的一生不斷地理性修正,挑戰昨天的自己,讓我突然激發起一種想法,若把成為更好的人修正成「成為比昨天的自己更好的人」,是否我們就能多點滿足、少點焦慮?在穩定且平衡的狀態下精進自己,因為那個好,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一點就好。
三、從小劇場中脫離,讓自己自由吧會不會我把一切搞砸?會不會別人就看不起我?會不會不夠好⋯⋯各種小劇場萌生,且不斷地出現,在意他人的眼光、恐懼、害怕、擔心,開始做每件事都顧慮各種小細節、如履薄冰、再三確認,本來在自己控制的範圍內讓這些擔心轉為卓越,最後卻反過來被他們控制,變成不自由的人。
在意識到這件事後,我開始嘗試去掙脫這樣的小劇場,掙脫這些惱人的想法,才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自己的想像,這些事情發生的機率其實極低,是我們往往會把未來往最壞的地方想,或和過去經驗連結?我後來和心理師釐清這部分,才發現我這些惱人小劇場,很大部分是小時候父母對我高標準、不容犯錯的態度,長大後漸漸地內化為對自己的態度,甚至誤認這世界的人們都是以這樣的眼光來看我,進而對自己缺乏自信、極度地沒有安全感。
四、就算搞砸了會怎樣?定義你的恐懼Wesuffermoreofteninimaginationthaninreality.—知名作家Seneca或許要直接轉念破除那些小劇場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你可以嘗試試著定義你的恐懼,這個概念是出自於一個TED的影片,講者TimFerriess提出一個工具——恐懼設定(FearSetting),透過釐清那些我們最想逃避或不願去想的事情,把它視覺化,就可以發現其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可怕,更能幫助你做出決定。
恐懼設定的細節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你的恐懼是什麼?如何避免恐懼發生?不幸發生了該如何修復?第二部分:若去行動可以帶給自己什麼好處?第三部分:若不去行動代價是什麼?事後我們可能會發現,往往帶來的好處可能大過於行動的代價,扣回知名作家Seneca所說:「我們在想像中所受的苦,比在現實中還多。
」五、學會肯定自己,學著把自己當作小孩如果一、二十年後,你的小孩放學帶著三百九十幾分的考卷回家時,你會和他說什麼?我想這時候你會和他說:「哇,很棒欸,三科一百,那科再努力就好。
」因為你知道或許這樣的教養方式,能夠讓他肯定自我的價值,進而生成自信地去創造自己的世界觀。
那如果今天把自己當作自己的小孩教育時,你會選擇什麼方式?即便沒有完美,我仍會選擇肯定自己。
其實,我們已經真的很棒了,現在,我們在不斷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感受到自己還有無盡的可能性,想去創造;過去,我們讓一件又一件原先以為自己辦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得到一些專屬於自己的成就;未來,你知道自己仍抱有無窮的希望,想要一個理想的未來,你本身的存在就是件美好的事,你值得快樂。
當然幾十年來的意識型態——完美主義,並非能夠在短短十分鐘、幾週內轉念,而是要靠長久的累積、練習,甚至是「洗腦」自己,但是我想說請記得,親愛的,你值得快樂。
Hsuan背對陽光,我們仍是人。
書寫脆弱、少數,在乎貧窮、女性,願我們能在他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聆聽自己。
Follow7701770 7701情緒心理焦慮自我肯定MorefromHsuanFollow背對陽光,我們仍是人。
書寫脆弱、少數,在乎貧窮、女性,願我們能在他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聆聽自己。
延伸文章資訊
- 1為什麼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自我嫌惡,來自缺乏滿足感的 ...
其實,他內心中這種深深存在的、對自己的不滿,反而是他難以脫單、人際交往遇到困難的原因。 仔細想想,生活中對自己經常感到不滿、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
- 2再怎麼努力都覺得不夠?其實你並非不夠好,而是對自己不夠好!
就算現在內心再怎麼疲累不堪的人,到目前為止的人生當中,應該也有過幾次真心覺得「幸虧我努力過」的瞬間吧!勉強自己「過度努力」的確不好,但是, ...
- 3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練習接納完整的自己——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可是當你努力變得更傑出、更好,你卻沒有變得更快樂。 蘇予昕心理師在這本《活出你的原廠設定》告訴你,那是因為你「自我接納不足」所造成 ...
- 4為什麼覺得自己不夠好?:找出內在折磨你的根源 - 博客來
內容簡介. 韓國網路書店YES24心理類暢銷書我們殷切期盼過得幸福, 但多數時候,我們都覺得自己是不幸的。 經常覺得自己不夠好,羨慕,或嫉妒別人。 經常後悔自己做過的 ...
- 5「我永遠都不夠好」 你也是把自己打趴的自責人嗎? - 天下雜誌
於是,當自己犯錯,或是擔心自己有事情做得不夠好時,欣卉就會如自己父母般地挑剔、辱罵自己,自責自己做得不好,覺得自己很丟臉、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