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美麗星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宇宙美麗星空-行星

在新的行星標準之下,行星定義委員會還確定了一個新的次級定義--"類冥王星"。

這是指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圍繞太陽運轉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

在符合新定義的12顆太陽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屬於"類冥王星"。


天文學家認為,"類冥王星"的軌道通常不是規則的圓形,而是偏心率較大的橢圓形。

這類行星的來源,很可能與太陽系內其他行星不同。

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天文學家還有可能在太陽系邊緣發現更多大天體。

未來太陽系的行星名單如果繼續擴大,新增的也將是"類冥王星"。

行星是自身不發光的,環繞著恆星的天體。

一般來說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以至於它的形狀大約是圓球狀,質量不夠的被成為小行星。

行星的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行走一般。

太陽系內的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類經過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後才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則構成了一個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系── 太陽系的主要成員。

行星本身一般不發光,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

在主要由恆星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顯的相對移動。

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從行星起源於不同形態的物質出發,可以把九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

行星環繞太陽的運動稱為公轉,行星公轉的軌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圓性三大特點。

所謂共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們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而近圓性是指它們的軌道和圓相當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圍,存在圍繞行星運轉的物質環,由大量小塊物體(如岩石,冰塊等)構成,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稱為行星環。

20世紀70年代之前,人們一直以為唯獨土星有光環,以後相繼發現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環,這為研究太陽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衛星是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月亮就是地球的衛星。

衛星反射太陽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衛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

衛星在大小和質量方面相差懸殊,它們的運動特性也很不一致。

太陽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數目不等的衛星。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分布著數十萬顆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行星,沿著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這個區域稱之為小行星帶。

此外,太陽系中還有數量眾多的彗星,至於飄浮在行星際空間的流星體就更是無法計數了。

儘管太陽系內天體品種很多,但它們都無法和太陽相比。

太陽是太陽系光和能量的源泉。

也是太陽系中最龐大的天體,其半徑差不多是地球半徑的109倍,或者說是地月距離的1.8倍。

太陽的質量比地球大33萬倍,占到太陽系總質量的99.8%,是整個太陽系的質量中心,它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太陽系裡的所有天體牢牢控制在其周圍,使它們不離不散,井然有序地繞自己旋轉。

同時,太陽又作為一顆普通的恆星,帶領它的成員,萬古不息地繞銀河系的中心運動。

除了離太陽很遠時以外,彗星的長長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過去給人們這樣的印象,即認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們的大氣範圍之內。

1577年第谷指出當從地球上不同地點觀察時,彗星並沒有顯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確地得出它們必定很遠的結論。

彗星屬於太陽系 小天體。

每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強。

對離太陽相當遠的彗星的觀察表明它們沿著被高度拉長的橢圓運動,而且太陽是在這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與開普勒第一定律一致。

彗星大部分的時間運行在離太陽很遠的地方,在那裡它們是看不見的。

只有當它們接近太陽時才能見到。

大約有40顆彗星公轉周期相當短(小於100年),因此它們作為同一顆天體會相繼出現。

歷史上第一個被觀測到相繼出現的同一天體是哈雷彗星,牛頓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1656一1742年)在1705年認識到它是周期性的。

它的周期是76年。

歷史記錄表明自從公元前240年也可能自公元前466年來,它每次通過太陽時都被觀測到了。

它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通過的。

離太陽很遠時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譜單純是反射陽光的光譜。

當彗星進入離太陽8個天文單位以內時,它的亮度開始迅速增長並且光譜急劇地變化。

科學家看到若干屬於已知分子的明亮譜線。

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為組成彗星的固體物質(彗核)突然變熱到足以蒸發並以叫做彗發的氣體雲包圍彗核。

太陽的紫外光引起這種氣體發光。

彗發的直徑通常約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長,達108千米或1天文單位。

恆星由熾熱氣體組成的,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 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

其次是處於半人馬座的比鄰星,它發出的光到達地球需要4.22年。

恆星都是氣體星球。

晴朗無月的夜晚,且無光污染的地區,一般人用肉眼大約可以看到 6000多顆恆星。

藉助於望遠鏡,則可以看到幾十萬乃至幾百萬顆以上。

估計銀河系中的恆星大約有一、二千億顆。

恆星並非不動,只是因為離我們實在太遠,不藉助於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難發現它們在天上的位置變化,因此古代人把它們認為是固定不動的星體,叫作恆星。

恆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們從誕生、成長到衰老,最終走向死亡。

它們大小不同,色彩各異,演化的歷程也不盡相同。

恆星與生命的聯繫不僅表現在它提供了光和熱。

實際上構成行星和生命物質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恆星生命結束時發生的爆發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流星是分布在星際空間的細小物體和塵粒,叫做流星體。

它們飛入地球大氣層,跟大氣摩擦發生了光和熱,最後被燃盡成為一束光,這種現象叫流星。

(如果沒有燃盡就是隕星)。

通常所說的流星指這種短時間發光的流星體。

俗稱賊星。

大約92.8% 的流星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也就是普通岩石),5.7% 是鐵和鎳,其他的流星是這三種物質的混合物。

黑洞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一種特别致密的暗天體[1]。

大質量恆星在其演化末期發生塌縮,其物質特别致密,它有一個稱為"視界"的封閉邊界,黑洞中隱匿著巨大的引力場,因引力場特彆強以至於包括光子在內的任何物質只能進去而無法逃脫。

形成黑洞的星核質量下限約3倍太陽質量,當然,這是最後的星核質量,而不是恆星在主序時期的質量。

除了這種恆星級黑洞,也有其他來源的黑洞--所謂微型黑洞可能形成於宇宙早期,而所謂超大質量黑洞可能存在於星系中央。

黑洞不讓任何其邊界以內的任何事物被外界看見,這就是這種物體被稱為"黑洞"的緣故。

我們無法通過光的反射來觀察它,只能通過受其影響的周圍物體來間接了解黑洞。

雖然這麼說,但黑洞還是有它的邊界,即"事件視界(視界)".據猜測,黑洞是死亡恆星的剩餘物,是在特殊的大質量超巨星坍縮時產生的。

另外,黑洞必須是一顆質量大於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演化到末期而形成的,質量小於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是無法形成黑洞的。

■物理學觀點的解釋 黑洞其實也是個星球,只不過它的密度極大, 靠近它的物體都被它的引力所約束(就好像人在地球上沒有飛走一樣)。

對於地球來說,以第二宇宙速度來飛行就可以逃離地球,但是對於黑洞來說,它的第二宇宙速度之大,竟然超越了光速,所以連光都跑不出來,於是射進去的光沒有反射回來,我們的眼睛就看不到任何東西,只是黑色一片。

一些科學家認為光的速度比黑洞慢,所以被吸進去,當速度比黑洞快時就可以穿過黑洞邊緣。

當然光速已經是極限速度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太陽系八大未解之謎 揭秘火星否存在外星人

【科技訊】3月10日消息,太陽系八大未解之謎,揭秘火星是否存在外星人,在太陽系中,有許多令人驚奇的事情,比如火星是否真的存在外星人?水星是如何誕生的?冥王星之外有什麼可以探索?謎之一:水星如何誕生

太陽系之旅~柯伊伯帶 之 矮行星

「一個又一個稀鬆平常的存在,在其背後的都是一個又一個連續不斷的奇蹟」。by 麥哲倫的詩歌歡迎翻開簡易宇宙說明書,一本通俗易懂,居家必備的解悶手冊。

曾經的第九大行星

太陽系原本有九大行星,以太陽為核心,從裡到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直到2006年8月,2006年8月24日下午,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通過決議,由天...

太陽系八大未解之謎

天文學家近期發現了一些特殊的近鄰恆星,這些恆星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們將有可能在未來數十億年內運行到非常靠近太陽系的位置,並對太陽系產生擾動。

太陽系,你知道的那些還不夠多!

太陽系,你知道的那些還不夠多!太陽系中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重力約束天體的行星系統:8顆行星、已知173顆衛星、5顆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含有小行星、柯伊伯帶的天體、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