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腦年齡測試不靠譜,為什麼我還是覺得它說的很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兩天有個測試很火,我就測試了一下,然後的到的結果令我哭笑不得,竟然三次選同一個答案結果都不一樣,但是乍一看,每個結果都好像在說我,感覺特別神奇。

後面又看到網上有關這個事情的討論,程式設計師就說這個是隨機分配的,其實你答不答題結果都是一樣的,那這個事情應該怎麼用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呢?

上圖是我三次測試的結果

其實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早有人研究就是耳熟能詳的「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卻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心理學家弗拉(Bertram Forer)於1948年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並根據測驗結果分析。

試後學生對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

事實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

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

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

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

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

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

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

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

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結果平均評分為4.26,在評分之後才揭曉,弗拉是從星座與人格關係的描述中搜集出這些內容。

分析報告的描述可見,很多語句是適用於任何人,這些語句後來以巴納姆命名為巴納姆語句。

在巴納姆效應測試的另一個研究當中,學生們用的是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隨後研究者對報告進行了評價。

研究者們先寫下了學生們個性的正確評估,但卻給了學生們兩份評估,其中一份是正確的評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談的評估。

在之後,學生們被問他們相信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夠切合自身,有超過一半的學生(59%),相對於那一份真實的,選擇了那份假的評估報告。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心理學的陷阱——巴納姆效應

心理學中有很多陷阱,巴納姆效應就是其中之一,讓我們走進神奇的巴納姆效應,揭開星座之說的神秘面紗。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