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飛越冥王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人醉心於神秘深邃的星空,有人著迷於精密複雜的飛行器,這是深空探測令人捉摸不透的魅力所在。

《飛越冥王星》講述的是一段激情澎湃的科學探索歷程。

冥王星雖然在人類視野中經歷了起起伏伏,但它一直是如此的淡定與從容;新視野號在歷經艱難曲折後,學會了合作與等待。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宇宙?如何通過木星借力把飛行器甩出去?柯伊伯帶里究竟有沒有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當新視野號《飛越冥王星》之後,在行星科學家的帶領下,我們饒有興趣的走進這片神秘的新大陸,靜靜地觀察這顆距離地球48億千米的134340號小行星,它幽藍的天空,高聳的冰山,述說著太陽系形成之初的秘密,開啟著深空探測的科學之美。

1492年10月11日,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帶領87名水手在水天茫茫的大西洋上漂流了兩個多月後,終於看見了海面上漂浮著的一根蘆葦。

哥倫布和水手們欣喜萬分——蘆葦只能生長在淡水,這根蘆葦就是他們的救命稻草,說明不遠處就會有陸地。

當天夜裡,他們就發現了火光和大片黝黑的陸地——美洲大陸。

正如哥倫布抵達美洲大陸時被那些從未見過的場景深深震撼一樣,2015年7月14日,迄今為止飛得最快的太空飛行器、人類發射的第一個冥王星探測器「新視野號」,經過近十年的行星際旅行,首次抵達太陽系的「新大陸」——柯伊伯帶(Kuiper belt),開始探測冥王星、冥衛以及它們所處的柯伊伯帶。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區域呢?

2014年末,各大影院熱播科幻大片《星際穿越》,黑洞、白洞、蟲洞等天文學前沿概念被人們津津樂道,似乎將來人類有望通過蟲洞快速抵達太陽系外的宜居星球。

實際上,星際飛行理論並沒有突破性進展,太空飛行器還沒有能力飛出太陽系,人類的深空探測事業在可預見的將來還只能局限在對太陽系內天體的探測。

說到太陽系,人們立即會想到太陽和八大行星。

實際上,對於人類生存其中的太陽系,我們的了解遠未深入。

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以及深空探測能力的提高,太陽系的邊界已經拓展到了奧爾特雲之外,與太陽的距離甚至達9.5萬億千米(1光年)左右。

不僅觀測到的天體數量大大增加,而且天體類型也從行星、小行星和彗星,新增加了矮行星的分類。

我們的太陽系包含三個主要區域,第一個區域為內太陽系,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等四顆類地行星,均為岩石質天體;第二個區域為外太陽系,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四顆類木行星,均為氣液態巨行星。

這兩個區域以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的小行星帶為界。

第三個區域為海王星軌道以遠的天體(簡稱海外天體),包括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兩片天體密集區。

柯伊伯帶是1992年才發現的太陽系「新大陸」,雖然現在冥王星已從位高權重的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降級為矮行星,卻陰差陽錯地成了柯伊伯帶中數千顆冰凍小天體的「領頭羊」。

這些冰封在太陽系「冷庫」中的小天體含有大量的水和揮發物,物質組成顯著不同於常見的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對這一區域的探測將直接改變我們對太陽系的已有認識。

2015年7月14日,人類第一個柯伊伯帶探測器——「新視野號」抵達最接近冥王星的位置,近距離飛越探測冥王星及其衛星,對這些天體進行詳細考察。

冥王星的發現者湯博的一部分骨灰也搭載在「新視野號」上,親赴冥王星考察現場。

在「新視野號」任務論證和發射時,冥王星還是太陽系第九大行星,作為太陽系中唯一沒有被太空飛行器探測過的行星,「新視野號」被賦予重要使命,象徵著人類太空飛行器已經遍訪太陽系所有行星。

但隨著冥王星被「剝奪」行星地位,以及天文望遠鏡在柯伊伯帶的大量新發現,「新視野號」的主要使命也從冥王星探測擴展到對整個柯伊伯帶的探測。

柯伊伯帶(Kuiper belt)是指繞太陽運行、在海王星軌道之外、環帶狀的天體密集區域。

從1992年發現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1992 QB1 以來,天文學家在這片區域找到了大量圍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其中直徑超過 100千米的天體至少有7萬顆。

這些海王星外天體大多分布在黃道面附近,從距離太陽30個天文單位的海王星軌道,一直延伸到距離太陽50個天文單位之外。

(節選自《飛越冥王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8顆行星、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幾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冥王星、穀神星、鬩神星(齊娜)、妊神星和鳥神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

太陽系邊疆傳奇——柯伊伯帶與奧爾特雲

科學家在太陽系邊疆發現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吃驚的天體,當人們對它們是不是太陽系的行星喋喋不休地爭論時,是否曾想過:那一個又一個的天體是怎麼冒出來的呢?那晦暗陰冷的遙遠地帶又發生了什麼呢?現在,科學家...